第五十七章 皇朝末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六月二十七日,“豹”号炮舰进入阿加迪尔港。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伯恩斯托夫向法国递交了外交照会,要求法国分割一部分非洲的殖民地,补偿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法国没有做出正面答复,所以德皇没有终止海军的行动。
“豹”号炮舰占领阿加迪尔港,等于捅了马蜂窝。
反应最强烈的不是法国,而是与摩洛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英国。
六月二十八日,英国外长在下议院明确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国占领阿加迪尔港,已经对英国船只在大西洋上的自由航行构成了威胁,也是在挑衅英国在北非地区的主导地位,对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次日,英国正式照会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求“豹”号炮舰立即离开阿加迪尔港。
德皇没有理会英国,也没有给冯承乾发报,让“皇太子”号返回威廉港。
六月三十日,“皇太子”号在葡萄牙外海与两艘巡洋舰会合后继续南下,在七月一日到达阿加迪尔港。
虽然兵力并不多,但是足够占领这座小港了。
只是,危机刚刚开始。
七月三日,英国下议员批准了首相劳合-乔治提交的行动方案,派遣以“海王”号战列舰为首的海峡舰队前往直布罗陀,与以“前卫”号战列舰为首的地中海舰队会合,执行封锁摩洛哥的任务。
英国海军名义上是在阻止事态恶化,实际上是在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那支舰队。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队太弱小了。
当时,冯承乾手里只有一艘老式战列舰、两艘巡洋舰与一艘炮舰,而英国出动了四艘新式战列舰、六艘巡洋舰与十余艘小型舰艇。真要打起来,进入阿加迪尔港的帝国舰队占不到半点便宜。
只是,冯承乾并没退缩。
七月四日,冯承乾给帝国海军参谋长霍尔岑多夫,以及留守海军部的威廉皇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帝国海军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所有战舰返回威廉港,点燃锅炉,以便立即出港作战。
同一天,施利芬对外宣称,帝国陆军将举行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
一时之间,欧陆上空战云密布。
虽然在海洋战场上,帝国海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真要打起来,就算不会被英国皇家海军全歼,也会遭到重创,至少会失去出海作战的能力,但是在陆地战场上,帝国陆军的优势极为明显。
到七月十日,帝国陆军已经在西部地区集结了六十个常备师。
战线对面,法国陆军集结的部队还不到三十个师,而且只有三分之二满员,动员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见到效果。到那个时候,帝国陆军动员的就不是六十个师,而是一百二十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了。
问题是,这场战争打得起来吗?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英国与法国的态度都极为强硬,但是三个国家都无法忽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国内经济都不够景气,财政收入远不如前几年,根本没有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资本。
显然,双方在比拼意志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七月十九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亲自前往下议员,向议会解释英国在摩洛哥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首次直接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采取的军事行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了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一场战争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在威胁。
这场演说,被很多人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伏笔。
劳合-乔治的演说,也是英德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如果说在此之前,英德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那么在此之后,英德就彻底决裂,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了英国眼中最具威胁的潜在敌对国家。
英国首相的强硬立场,并没有产生正面效果。
七月二十一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接见了摩洛家革命委员会代表,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国将竭力保证摩洛哥的独立地位。第二天,德皇给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发去电报,重点阐述了帝国的立场,并且希望奥匈帝国能够履行秘密同盟条约,在帝国与法国开战之后出兵攻打法国。
虽然奥皇没有做出正面答复,但是德皇也没有指望得到实质性支持。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都不肯妥协的情况下,压力全部集中到了法国身上,即法国不肯让步,战争就会爆发。
法国能够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好处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不管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法国就算完全占领了摩洛哥,其战略价值也不够明显,因为法国在地中海与大西洋方向上并不缺乏港口,而且英国绝不容许另外一个国家扼守直布罗陀海峡。二是大战真的打起来,战火肯定会在法国的领土上燃烧,遭到荼毒的不是英国,而是法国。
明白这两点,也就看得出,法国别想在战争中牟利。
那么,适当的妥协,成为法国的最佳选择。
七月二十四日,法国驻德大使向帝国外长伯恩斯托夫递交了外交照会,表明法国愿意在殖民地补偿问题上与帝国进行谈判。
显然,这正是德皇想要达到的目的。
只要法国肯服软,就算没有割让多少殖民地,也足以确保帝国的颜面,从而巩固帝国在欧陆上的强权地位。
做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从阿加迪尔港撤走,只留下“豹”号炮舰保护当地的德国商人。陆地上,帝国陆军的演习将在七月三十一日结束,并且把法德边境线上的驻军减少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准,法国则承诺不进行军事动员,驻守边境的部队将整体后撤五公里。
八月一日,德法双边谈判正式在波恩开始。
这一天,冯承乾也回到了柏林。
虽然谈判持续了好几个月,要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份才会结束,但是谈判的基调在开始前就已确定了下来。法国肯定得割让一部分殖民地,帝国想要获得较为富庶的地方,而法国肯定只想割让一些贫瘠的殖民地。
当时,德皇全盘采纳了冯承乾的建议,即明确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法国必须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再争取获得越南、柬埔寨、老挝等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如果无法实现后者,则要求法国割让一块西非地区的殖民地。
冯承乾的目的很简单:建立一条绕过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前往远东的航线。
只要有了这条航线,准确的说是在航线上有足够的支承点,就能增强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如果大战在几年之后爆发,那么英国就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消除帝国在远东地区构成的威胁,从而削弱英国在北大西洋上的军事存在,为帝国海军创造以少胜多的机会。
德皇极有战略眼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毫无保留的支持冯承乾。
当然,谈判进行得并不轻松。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坚持要求法国割让台湾,谈判也持续不了这么久。
也就在德法进行谈判的时候,远东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皇朝终归灭亡。
大清灭亡,并不表示这个古老的东方国都的苦难就结束了。
这场变革的过程,也与冯承乾的预测截然不同。
虽然在此之前,大清国内爆发了数十次反帝起义,但是都不成气候,真正把大清送入坟墓的不是革命者,而是大清培养的新军。逼迫宣统皇帝退位的,正是甲午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袁世凯。
只是,好景不长。
不到一个月,一九一二零初,袁世凯就在准备登基称帝的前一日,遭到一名民主革命党人刺杀。
三天后,袁世凯不治身亡。
这下,中国完全乱了套。
顶替袁世凯的是江西军阀段祺瑞,因为受革命党威胁,段祺瑞没有称帝,宣称自己是大民国大总统,承诺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党人,也没有袁世凯那样的威信。
仅仅一个月不到,刚刚诞生的大民国就爆发了内战,各地军阀纷纷成立地方政权,中央政府形同虚设。
当时,至少有十多个有实力的军阀,还有数不清的小军阀。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里有枪,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
军阀割据必然导致大规模战乱。
帝国远东事务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发来消息,重点提到了山东军阀的问题,张广建、周自齐、张怀艺、张树元、田中玉、郑士琦、张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潜力,只是都不足以依托。
这个时候,德法已经签署了条约,法国答应割让台湾、以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机过去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远东,开始密切关注那个风起云涌的国度。
六月二十七日,“豹”号炮舰进入阿加迪尔港。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伯恩斯托夫向法国递交了外交照会,要求法国分割一部分非洲的殖民地,补偿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法国没有做出正面答复,所以德皇没有终止海军的行动。
“豹”号炮舰占领阿加迪尔港,等于捅了马蜂窝。
反应最强烈的不是法国,而是与摩洛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英国。
六月二十八日,英国外长在下议院明确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国占领阿加迪尔港,已经对英国船只在大西洋上的自由航行构成了威胁,也是在挑衅英国在北非地区的主导地位,对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次日,英国正式照会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求“豹”号炮舰立即离开阿加迪尔港。
德皇没有理会英国,也没有给冯承乾发报,让“皇太子”号返回威廉港。
六月三十日,“皇太子”号在葡萄牙外海与两艘巡洋舰会合后继续南下,在七月一日到达阿加迪尔港。
虽然兵力并不多,但是足够占领这座小港了。
只是,危机刚刚开始。
七月三日,英国下议员批准了首相劳合-乔治提交的行动方案,派遣以“海王”号战列舰为首的海峡舰队前往直布罗陀,与以“前卫”号战列舰为首的地中海舰队会合,执行封锁摩洛哥的任务。
英国海军名义上是在阻止事态恶化,实际上是在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那支舰队。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队太弱小了。
当时,冯承乾手里只有一艘老式战列舰、两艘巡洋舰与一艘炮舰,而英国出动了四艘新式战列舰、六艘巡洋舰与十余艘小型舰艇。真要打起来,进入阿加迪尔港的帝国舰队占不到半点便宜。
只是,冯承乾并没退缩。
七月四日,冯承乾给帝国海军参谋长霍尔岑多夫,以及留守海军部的威廉皇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帝国海军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所有战舰返回威廉港,点燃锅炉,以便立即出港作战。
同一天,施利芬对外宣称,帝国陆军将举行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
一时之间,欧陆上空战云密布。
虽然在海洋战场上,帝国海军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真要打起来,就算不会被英国皇家海军全歼,也会遭到重创,至少会失去出海作战的能力,但是在陆地战场上,帝国陆军的优势极为明显。
到七月十日,帝国陆军已经在西部地区集结了六十个常备师。
战线对面,法国陆军集结的部队还不到三十个师,而且只有三分之二满员,动员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见到效果。到那个时候,帝国陆军动员的就不是六十个师,而是一百二十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了。
问题是,这场战争打得起来吗?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英国与法国的态度都极为强硬,但是三个国家都无法忽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国内经济都不够景气,财政收入远不如前几年,根本没有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资本。
显然,双方在比拼意志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七月十九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亲自前往下议员,向议会解释英国在摩洛哥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首次直接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采取的军事行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为了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一场战争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在威胁。
这场演说,被很多人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伏笔。
劳合-乔治的演说,也是英德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如果说在此之前,英德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那么在此之后,英德就彻底决裂,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了英国眼中最具威胁的潜在敌对国家。
英国首相的强硬立场,并没有产生正面效果。
七月二十一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接见了摩洛家革命委员会代表,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国将竭力保证摩洛哥的独立地位。第二天,德皇给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发去电报,重点阐述了帝国的立场,并且希望奥匈帝国能够履行秘密同盟条约,在帝国与法国开战之后出兵攻打法国。
虽然奥皇没有做出正面答复,但是德皇也没有指望得到实质性支持。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都不肯妥协的情况下,压力全部集中到了法国身上,即法国不肯让步,战争就会爆发。
法国能够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好处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不管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法国就算完全占领了摩洛哥,其战略价值也不够明显,因为法国在地中海与大西洋方向上并不缺乏港口,而且英国绝不容许另外一个国家扼守直布罗陀海峡。二是大战真的打起来,战火肯定会在法国的领土上燃烧,遭到荼毒的不是英国,而是法国。
明白这两点,也就看得出,法国别想在战争中牟利。
那么,适当的妥协,成为法国的最佳选择。
七月二十四日,法国驻德大使向帝国外长伯恩斯托夫递交了外交照会,表明法国愿意在殖民地补偿问题上与帝国进行谈判。
显然,这正是德皇想要达到的目的。
只要法国肯服软,就算没有割让多少殖民地,也足以确保帝国的颜面,从而巩固帝国在欧陆上的强权地位。
做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从阿加迪尔港撤走,只留下“豹”号炮舰保护当地的德国商人。陆地上,帝国陆军的演习将在七月三十一日结束,并且把法德边境线上的驻军减少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准,法国则承诺不进行军事动员,驻守边境的部队将整体后撤五公里。
八月一日,德法双边谈判正式在波恩开始。
这一天,冯承乾也回到了柏林。
虽然谈判持续了好几个月,要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份才会结束,但是谈判的基调在开始前就已确定了下来。法国肯定得割让一部分殖民地,帝国想要获得较为富庶的地方,而法国肯定只想割让一些贫瘠的殖民地。
当时,德皇全盘采纳了冯承乾的建议,即明确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法国必须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再争取获得越南、柬埔寨、老挝等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如果无法实现后者,则要求法国割让一块西非地区的殖民地。
冯承乾的目的很简单:建立一条绕过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前往远东的航线。
只要有了这条航线,准确的说是在航线上有足够的支承点,就能增强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如果大战在几年之后爆发,那么英国就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消除帝国在远东地区构成的威胁,从而削弱英国在北大西洋上的军事存在,为帝国海军创造以少胜多的机会。
德皇极有战略眼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毫无保留的支持冯承乾。
当然,谈判进行得并不轻松。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坚持要求法国割让台湾,谈判也持续不了这么久。
也就在德法进行谈判的时候,远东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皇朝终归灭亡。
大清灭亡,并不表示这个古老的东方国都的苦难就结束了。
这场变革的过程,也与冯承乾的预测截然不同。
虽然在此之前,大清国内爆发了数十次反帝起义,但是都不成气候,真正把大清送入坟墓的不是革命者,而是大清培养的新军。逼迫宣统皇帝退位的,正是甲午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袁世凯。
只是,好景不长。
不到一个月,一九一二零初,袁世凯就在准备登基称帝的前一日,遭到一名民主革命党人刺杀。
三天后,袁世凯不治身亡。
这下,中国完全乱了套。
顶替袁世凯的是江西军阀段祺瑞,因为受革命党威胁,段祺瑞没有称帝,宣称自己是大民国大总统,承诺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党人,也没有袁世凯那样的威信。
仅仅一个月不到,刚刚诞生的大民国就爆发了内战,各地军阀纷纷成立地方政权,中央政府形同虚设。
当时,至少有十多个有实力的军阀,还有数不清的小军阀。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里有枪,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
军阀割据必然导致大规模战乱。
帝国远东事务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发来消息,重点提到了山东军阀的问题,张广建、周自齐、张怀艺、张树元、田中玉、郑士琦、张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潜力,只是都不足以依托。
这个时候,德法已经签署了条约,法国答应割让台湾、以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机过去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远东,开始密切关注那个风起云涌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