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学区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
赵煦的话一说完,两宫就都乐呵呵的笑了起来。
“六哥打算怎么做呢?”向太后带着宠溺的问道。
对这个孩子,她是越来越喜欢了。
赵煦笑着回答:“儿打算从宋辽交子所得的抽税中拿出一部分当本钱,以充官的王、徐、陈等家的祖宅为核心,再收购附近的民居,将之连成一片,然后改造成恰当的民宅,售与汴京百姓。”
王、陈、徐等,就是前些时候和张吉一起倒霉的勋贵了。
这些人虽然不如张家那么显赫,却也都是真庙、仁庙时代的勋贵家族。
属于那种家里面,曾经有人被选入后宫,然后得了些宠爱,就被封官的家族。
当时也都赐了宅邸,普遍在盈槛数十到百余之间。
而真庙、仁庙时代,赐给后宫妃嫔外家的宅子,一般都集中在内城。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几家的宅子,都集中在内城左二厢的靖安坊。
此坊在现代,研究宋史的人群里很有名。
因为根据野史记载,赵佶那个混小子,出宫嫖李师师的时候,就是‘出东华门,二里许,至镇安坊(靖安坊)’。
所以,有一大把人在考证靖安坊到底是在那里?
研究来研究去,最后也只知道,靖安坊大约在惠和坊附近,与打瓦寺不远,大抵在旧封丘门内的区域。
还是赵煦帮他们考证出了具体地点。
打瓦寺以南,甘露寺遗址之北,东华门以东的三角区域。
其距离昭庆坊大约五百步,与东华门只有不到八百步。
正是因此,赵佶才能半夜出宫偷人,然后在天亮前回去。
因为这个考证成果,赵煦在现代还拿了奖学金。
扯远了。
具体到现在,靖安坊及其周围的惠和坊、广福坊等,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
这些地方,被大火烧了不止一次。
所以存在大量的违建民居,属于汴京内城最混乱的区域。
无数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
但又因为这里和皇城距离相对较近,处于汴京城的东向御街主干道的辐射地带。
故而,也是好多人养外室的地方。
赵煦这些日子,带着经筵官、伴读还有开封府官吏,已经将汴京城的情况弄清楚了。
在他的影响下,他身边的人,现在差不多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汴京城的许多数据。
人口、户籍、犯罪率……
靖安坊的治安,在整个汴京城内城,都属于倒数的。
能与之一较高下的,恐怕也就只有樊楼所在的潘楼街,以及土市子、那几条甜水巷了。
于是,在赵煦的影响下,他身边的人,差不多已经得到了一个共识——靖安坊,就是汴京的毒瘤!
只要解决了靖安坊的问题,汴京城的其他问题也可以解决。
“售与百姓?”两宫都对赵煦的奇思妙想,感到新奇。
这确实让她们眼前一亮,心中已经知道,这个主意大概可行。
因为,汴京城本来就寸土寸金。
便是城外的菜圃,价值也是数百上千贯一亩。
向太后对此,更是有深刻理解——她家的祖坟还有祖宗神灵供奉祈福的寺庙,就是家族花了重金和几十年时间,才一点一点的从城外的菜农手里买下来的。
就这,还多亏她当了皇后,先帝特旨敕建家族寺庙。
不然,向家恐怕还要努力几十年。
但问题是——
“六哥,汴京房价这么高,谁能买的起?”向太后忍不住提醒。
汴京城的高房价,别说是一般人。
就是高官,也是瑟瑟发抖的。
当年欧阳修都做了翰林学士了,却还是买不起汴京的房子,只能租住百姓的民居,于是写诗感慨: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和欧阳修同在汴京的另一位高官梅尧臣,也是一般境况,其在给欧阳修的信里说:浮萍何处来,青青绕我楹。连墙已坏破,屋赖搘撑牢。
通常来说,一般官员,除非贪污受贿,而且是无下限的贪污受贿,不然在汴京想有个房子,就只能靠皇帝赐宅了。
所以,王拱辰才那么让人不齿。
他居然在汴京城,建起了盈槛数百的豪宅!
没有贪污,谁信?
赵煦微笑着回答向太后的疑问:“母后放心,儿已经考虑过了。”
“这些宅子,都是卖给特定人群的。”
“嗯?”向太后不懂了,哪里有冤大头,肯花重金,购买汴京城的房子?
赵煦答道:“儿要卖的是天下州郡,想将子弟送入开封府府学就读之人。”
开封府府学,是如今大宋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校!
是天下人趋之若虞,想方设法的想要钻营进去的至高学府!
不仅仅因为在府学就读的人,不是宰执的子弟,就是元老的孩子或者那种天下的奇才。
还因为,开封府府学的发解试名额以及太学名额,冠绝天下!
在江西、福建、两浙、两淮,这样卷到连当地人都受不了的地方,可能是几千人抢一个发解试的名额。
但在开封府,竞争压力大大降低,不需要在几千个卷王里抢第一了。
竞争对手,就那么几十个人,撑死百来人。
不止如此,开封府府学出去的举人,在科举上的录取名额,也远多于天下州郡。
像是陕西那边,可能一州甚至是一路,一年都出了不了一个进士。
而在开封府,进士算什么?
真庙咸平元年的科举,开封府大放异彩,进士前十四名,只有第九名的刘烨是河南府的,其他人清一色开封府,不仅如此从第十四名到三十九名,开封府还是清一色。
一时天下哗然。
装都不装一下了吗?
事后朝廷彻查发现,大多数所谓开封府举子,都是‘应寄’,也就是寄名托籍。
而这符合游戏规则,本来就是朝廷的制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人都知道,想要高中,就要来汴京,就要想方设法的拿到一个开封府府学的名额。
然而,开封府府学,哪里是一般人能染指的?
要么有权——你家里亲戚是宰执!
要么有才,有大佬喜欢、提携——譬如苏轼兄弟,他们的开封府府学名额,就是张方平亲自保举的。
至于有钱?
拿上你的臭钱,滚一边去!
而赵煦针对这个市场痛点,表示:放下朕的钱,拿走你的学区房。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太皇太后就担忧的道:“六哥,这样会不会不妥?”
“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开封府府学,入学规矩,一向公开公正。
宰执或在京待制、元老子弟、天下知名之才。
所以,尽管历代都有着非议,可从开封府府学考出来的人,都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他们配得上!
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赋,天下传颂。
哪怕是被人不耻的王拱辰,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才华。
这要是用钱就能买府学名额……
朝野上下都会反对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赵煦笑了起来。
太皇太后担心的是‘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换而言之,若是朝野要是没有反对,这个事情就能做喽?
赵煦看向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请放心,孙臣又岂会将国家名器,贩与市井呢?”
“孙臣建的这些民居,卖与百姓后,其主人子弟,并不能直接入读府学,他们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入读府学!”
“孙臣给他们入读的是,开封府府学之下的蒙学、小学以及中学!”
“只是会给这些从开封府中学之中毕业的学子,一个可以考入府学的机会!”
这就是在抄袭现代的学区房政策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可以配套入读。
而且,名师、名校buff刷满。
同时,还有机会直升开封府府学这个天下就业率第一,当官率第一的大宋学府。
就问,这样一个学区房,朕卖的贵一点,学费也收的贵一点,可不可以?能不能卖掉?
“蒙学、小学、中学?”两宫面面相觑,这些词汇她们能理解,却闻所未闻。
赵煦解释道:“所谓蒙学,开蒙之学校。”
“小学,则是蒙学之上,以授五经。”
“中学,则讲五经经义,并授数、法、理财之学识!”
“蒙学可以直升小学,小学可以直升中学。”
“但中学升府学,则需要考核,如科举一般,优中选优,必以佼佼者得之!”
两宫听着,互相看了看。
太皇太后问道:“朝臣们会不会有意见?”
“太母放心好了,朕会说服朝臣的!不会有人反对的!”
在经历了庆历兴学、熙宁兴学。
大宋的士大夫们开始狂热的热衷于兴学兴教。
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指标中,开始出现对州学、县学的评定。
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还在萌芽中。
士大夫们只搞懂了成人教育。
目下的大宋,也基本只有成人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靠着家学、自学。
范仲淹等寒门士子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据。
自然,如今连私塾都是很少的。
更不要说,这种官办的公立蒙校、小学、中学直到府学的成熟教育模式。
而这样的模式,除了收费外,而且是以高额学费作为办学模式外,没有人搞得起。
(本章完)
赵煦的话一说完,两宫就都乐呵呵的笑了起来。
“六哥打算怎么做呢?”向太后带着宠溺的问道。
对这个孩子,她是越来越喜欢了。
赵煦笑着回答:“儿打算从宋辽交子所得的抽税中拿出一部分当本钱,以充官的王、徐、陈等家的祖宅为核心,再收购附近的民居,将之连成一片,然后改造成恰当的民宅,售与汴京百姓。”
王、陈、徐等,就是前些时候和张吉一起倒霉的勋贵了。
这些人虽然不如张家那么显赫,却也都是真庙、仁庙时代的勋贵家族。
属于那种家里面,曾经有人被选入后宫,然后得了些宠爱,就被封官的家族。
当时也都赐了宅邸,普遍在盈槛数十到百余之间。
而真庙、仁庙时代,赐给后宫妃嫔外家的宅子,一般都集中在内城。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几家的宅子,都集中在内城左二厢的靖安坊。
此坊在现代,研究宋史的人群里很有名。
因为根据野史记载,赵佶那个混小子,出宫嫖李师师的时候,就是‘出东华门,二里许,至镇安坊(靖安坊)’。
所以,有一大把人在考证靖安坊到底是在那里?
研究来研究去,最后也只知道,靖安坊大约在惠和坊附近,与打瓦寺不远,大抵在旧封丘门内的区域。
还是赵煦帮他们考证出了具体地点。
打瓦寺以南,甘露寺遗址之北,东华门以东的三角区域。
其距离昭庆坊大约五百步,与东华门只有不到八百步。
正是因此,赵佶才能半夜出宫偷人,然后在天亮前回去。
因为这个考证成果,赵煦在现代还拿了奖学金。
扯远了。
具体到现在,靖安坊及其周围的惠和坊、广福坊等,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
这些地方,被大火烧了不止一次。
所以存在大量的违建民居,属于汴京内城最混乱的区域。
无数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
但又因为这里和皇城距离相对较近,处于汴京城的东向御街主干道的辐射地带。
故而,也是好多人养外室的地方。
赵煦这些日子,带着经筵官、伴读还有开封府官吏,已经将汴京城的情况弄清楚了。
在他的影响下,他身边的人,现在差不多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汴京城的许多数据。
人口、户籍、犯罪率……
靖安坊的治安,在整个汴京城内城,都属于倒数的。
能与之一较高下的,恐怕也就只有樊楼所在的潘楼街,以及土市子、那几条甜水巷了。
于是,在赵煦的影响下,他身边的人,差不多已经得到了一个共识——靖安坊,就是汴京的毒瘤!
只要解决了靖安坊的问题,汴京城的其他问题也可以解决。
“售与百姓?”两宫都对赵煦的奇思妙想,感到新奇。
这确实让她们眼前一亮,心中已经知道,这个主意大概可行。
因为,汴京城本来就寸土寸金。
便是城外的菜圃,价值也是数百上千贯一亩。
向太后对此,更是有深刻理解——她家的祖坟还有祖宗神灵供奉祈福的寺庙,就是家族花了重金和几十年时间,才一点一点的从城外的菜农手里买下来的。
就这,还多亏她当了皇后,先帝特旨敕建家族寺庙。
不然,向家恐怕还要努力几十年。
但问题是——
“六哥,汴京房价这么高,谁能买的起?”向太后忍不住提醒。
汴京城的高房价,别说是一般人。
就是高官,也是瑟瑟发抖的。
当年欧阳修都做了翰林学士了,却还是买不起汴京的房子,只能租住百姓的民居,于是写诗感慨: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
和欧阳修同在汴京的另一位高官梅尧臣,也是一般境况,其在给欧阳修的信里说:浮萍何处来,青青绕我楹。连墙已坏破,屋赖搘撑牢。
通常来说,一般官员,除非贪污受贿,而且是无下限的贪污受贿,不然在汴京想有个房子,就只能靠皇帝赐宅了。
所以,王拱辰才那么让人不齿。
他居然在汴京城,建起了盈槛数百的豪宅!
没有贪污,谁信?
赵煦微笑着回答向太后的疑问:“母后放心,儿已经考虑过了。”
“这些宅子,都是卖给特定人群的。”
“嗯?”向太后不懂了,哪里有冤大头,肯花重金,购买汴京城的房子?
赵煦答道:“儿要卖的是天下州郡,想将子弟送入开封府府学就读之人。”
开封府府学,是如今大宋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校!
是天下人趋之若虞,想方设法的想要钻营进去的至高学府!
不仅仅因为在府学就读的人,不是宰执的子弟,就是元老的孩子或者那种天下的奇才。
还因为,开封府府学的发解试名额以及太学名额,冠绝天下!
在江西、福建、两浙、两淮,这样卷到连当地人都受不了的地方,可能是几千人抢一个发解试的名额。
但在开封府,竞争压力大大降低,不需要在几千个卷王里抢第一了。
竞争对手,就那么几十个人,撑死百来人。
不止如此,开封府府学出去的举人,在科举上的录取名额,也远多于天下州郡。
像是陕西那边,可能一州甚至是一路,一年都出了不了一个进士。
而在开封府,进士算什么?
真庙咸平元年的科举,开封府大放异彩,进士前十四名,只有第九名的刘烨是河南府的,其他人清一色开封府,不仅如此从第十四名到三十九名,开封府还是清一色。
一时天下哗然。
装都不装一下了吗?
事后朝廷彻查发现,大多数所谓开封府举子,都是‘应寄’,也就是寄名托籍。
而这符合游戏规则,本来就是朝廷的制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人都知道,想要高中,就要来汴京,就要想方设法的拿到一个开封府府学的名额。
然而,开封府府学,哪里是一般人能染指的?
要么有权——你家里亲戚是宰执!
要么有才,有大佬喜欢、提携——譬如苏轼兄弟,他们的开封府府学名额,就是张方平亲自保举的。
至于有钱?
拿上你的臭钱,滚一边去!
而赵煦针对这个市场痛点,表示:放下朕的钱,拿走你的学区房。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太皇太后就担忧的道:“六哥,这样会不会不妥?”
“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开封府府学,入学规矩,一向公开公正。
宰执或在京待制、元老子弟、天下知名之才。
所以,尽管历代都有着非议,可从开封府府学考出来的人,都用无可辩驳的实力,证明了他们配得上!
他们的文章,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赋,天下传颂。
哪怕是被人不耻的王拱辰,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才华。
这要是用钱就能买府学名额……
朝野上下都会反对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赵煦笑了起来。
太皇太后担心的是‘朝野物议,恐怕不会同意。’
换而言之,若是朝野要是没有反对,这个事情就能做喽?
赵煦看向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请放心,孙臣又岂会将国家名器,贩与市井呢?”
“孙臣建的这些民居,卖与百姓后,其主人子弟,并不能直接入读府学,他们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入读府学!”
“孙臣给他们入读的是,开封府府学之下的蒙学、小学以及中学!”
“只是会给这些从开封府中学之中毕业的学子,一个可以考入府学的机会!”
这就是在抄袭现代的学区房政策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可以配套入读。
而且,名师、名校buff刷满。
同时,还有机会直升开封府府学这个天下就业率第一,当官率第一的大宋学府。
就问,这样一个学区房,朕卖的贵一点,学费也收的贵一点,可不可以?能不能卖掉?
“蒙学、小学、中学?”两宫面面相觑,这些词汇她们能理解,却闻所未闻。
赵煦解释道:“所谓蒙学,开蒙之学校。”
“小学,则是蒙学之上,以授五经。”
“中学,则讲五经经义,并授数、法、理财之学识!”
“蒙学可以直升小学,小学可以直升中学。”
“但中学升府学,则需要考核,如科举一般,优中选优,必以佼佼者得之!”
两宫听着,互相看了看。
太皇太后问道:“朝臣们会不会有意见?”
“太母放心好了,朕会说服朝臣的!不会有人反对的!”
在经历了庆历兴学、熙宁兴学。
大宋的士大夫们开始狂热的热衷于兴学兴教。
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指标中,开始出现对州学、县学的评定。
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还在萌芽中。
士大夫们只搞懂了成人教育。
目下的大宋,也基本只有成人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靠着家学、自学。
范仲淹等寒门士子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据。
自然,如今连私塾都是很少的。
更不要说,这种官办的公立蒙校、小学、中学直到府学的成熟教育模式。
而这样的模式,除了收费外,而且是以高额学费作为办学模式外,没有人搞得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