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科技就是生产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唐宋皆有旬休制度,官员的假期非常多。
但到了明朝,旬休制就取消了,每年节假日加起来只有五十多天。并且,这五十多天的假期,元旦、元宵、中元、冬至占了大头,平时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言。
唯独翰林院修撰、编修、庶吉士除外!
刚刚考进翰林院的新科进士,五日即有一休,出门还能申请太监和侍卫随侍左右。不过嘛,等到三年期满,下一届进士出炉,前一届的特殊待遇就要被取消。
今天又是休沐日,杨慎吃过早饭就告别父母和妻子,打算坐车前往城西的王家大宅。
“用修!”杨廷和将儿子喊住。
已经走出饭厅的杨慎,回头说:“父亲,有何吩咐?”
杨廷和问道:“你近日一直在跟王二郎交游?”
“正是,”杨慎答道,”除了王学士,还有锦衣卫顾经历。”
杨廷和颔首赞许道:“王顾二人,皆为陛下亲信,若能拉拢过来,今后也是可观之助力。”
杨慎解释道:“父亲,我与王学士、顾经历结交,只是单纯的学术交流,与朝堂政治并无干系。”
“同道中人,都是做朋友开始的。”杨廷和笑道。
杨慎也懒得解释,随便说了几句,便坐着马车出门去也。
杨廷和也带着仆从出门,乘轿前往皇城办公。他对儿子还是很满意的,非但自身优秀,结交的朋友也厉害。正德三年进士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干才,其中佼佼者大部分都是杨慎的好友。
现在最让杨廷和头疼的是吏部,无论如何伸手,都只能捞到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
杨一清牢牢控制吏部大权,李东阳也掺进去不少沙子,唯独他杨廷和对吏部束手无策。
杨廷和现在只有忍耐,忍到李东阳致仕。到时候,就能接手李东阳的嫡系,不从者直接扔去南京,再回过头跟杨一清扳手腕也不迟。
杨慎则没有那么多想法,年轻的天才总是自负,不屑于那些蝇营狗苟的腌臜事。
不经通传,杨慎直接来到实验室,跟杜瑾、宝朝珍等人闲聊一阵,便开始了今天的学习生涯。
半上午,王渊突然现身,还让人搬来几辆纺车。
杨慎不解其意,问道:“若虚这是要做什么实验?”
王渊笑着解释:“我们研究数学和物理,除了探寻自然奥妙之外,还要着眼于造福万民。何不用已知的物理知识,改造现有的纺车技术,让百姓节省时间创造更多财富?”
此言一出,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有些不理解。或者说,他们也愿意造福万民,但只是顺手而为之,耽误研究时间去搞发明,在他们看来属于舍本逐末。
如果王文素没有在户部任职,此时肯定一拍即合。这位先生钻研数学的本意,便是让数学广泛传播且惠及万民,为此还绞尽脑汁,把各种数学方法编成歌谣,让不识字者都能朗朗上口。
虽然不支持王渊的做法,但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也不好反对,毕竟这是王渊的实验室,他们还在跟着王渊学东西。
大家放下手中的研究项目,纷纷汇聚到王渊身边。
王渊指着两辆纺车说:“这辆是单锭纺车,只能同时纺一繀丝绵,主要是民妇在家使用。这辆是三锭纺车,可同时纺出三繀丝绵,主要是官方织造局和民间纺织作坊在使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物理知识,做出四锭以上的纺车呢?”
这年头,中国的纺织技术还是很先进的,能够同时纺三锭丝绵,欧洲那边最多只能纺两锭。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顿时抓瞎,他们连纺车是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哪有什么思路对其进行改进?
“你们进来!”王渊拍手道。
两个王家的女仆走进来,分别坐在两辆纺车之前,开始给男人们演示如何使用纺车。
等大家都理解之后,王渊笑道:“请画出纺车的力学做功图。”
“这个新鲜!”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顿时来了兴趣,将日常可见的机器,用力学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在搞学术研究啊!
三人蹲在纺车前,反复观察其做功过程,合力画出力学示意图。
但接下来就苦恼了,大家围绕着如何增加装置、提升纺车的做功效率而争论,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
实验室助理钟安的数学水平,已经从小学三年级晋升为四年级。他以前旁听过力学课程,但听得半懂不懂,对大家画出的做功图也一知半解。
这小子听着众人激烈讨论,自己坐下去踩纺车,再去瞅那个力学图,突然弱弱地说:“那个……能否在踏条下边,垫一块什么东西。让脚踩踏条时更方便使力,也不怕踩得过猛收不住。”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没当回事,因为钟安的想法换汤不换药,根本不能大幅度提升纺车效率。
王渊也对纺织机一窍不通,但为了提升钟安的积极性,还是让工匠过来进行改造。没有什么大改动,就是在踏条下面,钉一根小木桩而已,几分钟就能完事。
再让妇人坐过去纺棉,那妇人顿时惊喜道:“这下子好轻便,也不用管脚上的力道了。”
从元代到明中期,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一直都在使用这种脚踏式三锭纺车。不但需要织妇心灵手巧,还考验脚踩的力度和速度,熟练工和生手的工作效率有着天壤之别。
仅仅在踏条下面加个小木桩,就能防止脚踩时用力过猛,让踏条的扬抑运轮更加灵巧。而且,踏条与轮辐所形成的杠杆作用,带动皮弦上的铤均匀旋转更加自如,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纺出的丝条和棉条也良品率更高。
“可以啊,你小子脑瓜子很灵活!”王渊笑着夸奖。
钟安挠头傻笑:“我以前没摸过纺车,刚坐下去试了几脚,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用力过轻。我就想啊,下面如果有个东西挡着,就不怕踩得太重了。”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近两百年却无人改进。
所有生手在初学的时候,精力都放在如何控制力道上,却没人想过在下面加一根木桩。这个小改动,要等嘉靖朝之后,南方纺织业大兴,民间商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才发现。
既然跟学术有关,那就不能随便乱改。
王渊这次亲自动手,测算此辆纺车的各种力臂、纺轮重量等等。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终于测出小木桩的最佳高度,将纺车的整体性能做到最优化。
可惜,由于纺车属于全手工制作,每辆纺车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安装小木桩也肯定不同。王渊测出的数据,只适合此辆纺车,如果推广开来,就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手艺了。
在王渊的反复测试和改进之下,只多加一个小木桩而已,原来同时纺三繀的纺车,竟然可以做到同时纺五繀丝绵。而且操作更加便捷,初学者更易上手,工作起来没那么消耗体力和精力,纺车的机器损耗也大大降低。
工作效率嘛,大概提升了两到三倍。
“这是你的赏银!”王渊亲手把五两银子递给钟安。
“先生,我……我也没干什么。”钟安吓得不敢接,他就灵机一动出主意而已,五两银子也太多了。
王渊笑道:“这东西非常有用,算是买断你的技术。”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虽然对钟安的改动也感到惊讶,但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没有对纺车进行本质改变。他们三个正在密切合作,想要造出同时纺十多繀的纺车,那才是真正实现质的飞越!
而王渊,正在考虑建作坊,两三倍的工作效率,足够他小赚一把了。
之所以是小赚,而不是大赚,只因这个改进太简单。等他卖出的商品造成市场波动,必然引来同行暗中打探,百分之百会迅速传播出去。
真正能赚大钱的,还是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正在研制的复杂机器!
唐宋皆有旬休制度,官员的假期非常多。
但到了明朝,旬休制就取消了,每年节假日加起来只有五十多天。并且,这五十多天的假期,元旦、元宵、中元、冬至占了大头,平时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言。
唯独翰林院修撰、编修、庶吉士除外!
刚刚考进翰林院的新科进士,五日即有一休,出门还能申请太监和侍卫随侍左右。不过嘛,等到三年期满,下一届进士出炉,前一届的特殊待遇就要被取消。
今天又是休沐日,杨慎吃过早饭就告别父母和妻子,打算坐车前往城西的王家大宅。
“用修!”杨廷和将儿子喊住。
已经走出饭厅的杨慎,回头说:“父亲,有何吩咐?”
杨廷和问道:“你近日一直在跟王二郎交游?”
“正是,”杨慎答道,”除了王学士,还有锦衣卫顾经历。”
杨廷和颔首赞许道:“王顾二人,皆为陛下亲信,若能拉拢过来,今后也是可观之助力。”
杨慎解释道:“父亲,我与王学士、顾经历结交,只是单纯的学术交流,与朝堂政治并无干系。”
“同道中人,都是做朋友开始的。”杨廷和笑道。
杨慎也懒得解释,随便说了几句,便坐着马车出门去也。
杨廷和也带着仆从出门,乘轿前往皇城办公。他对儿子还是很满意的,非但自身优秀,结交的朋友也厉害。正德三年进士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干才,其中佼佼者大部分都是杨慎的好友。
现在最让杨廷和头疼的是吏部,无论如何伸手,都只能捞到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
杨一清牢牢控制吏部大权,李东阳也掺进去不少沙子,唯独他杨廷和对吏部束手无策。
杨廷和现在只有忍耐,忍到李东阳致仕。到时候,就能接手李东阳的嫡系,不从者直接扔去南京,再回过头跟杨一清扳手腕也不迟。
杨慎则没有那么多想法,年轻的天才总是自负,不屑于那些蝇营狗苟的腌臜事。
不经通传,杨慎直接来到实验室,跟杜瑾、宝朝珍等人闲聊一阵,便开始了今天的学习生涯。
半上午,王渊突然现身,还让人搬来几辆纺车。
杨慎不解其意,问道:“若虚这是要做什么实验?”
王渊笑着解释:“我们研究数学和物理,除了探寻自然奥妙之外,还要着眼于造福万民。何不用已知的物理知识,改造现有的纺车技术,让百姓节省时间创造更多财富?”
此言一出,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有些不理解。或者说,他们也愿意造福万民,但只是顺手而为之,耽误研究时间去搞发明,在他们看来属于舍本逐末。
如果王文素没有在户部任职,此时肯定一拍即合。这位先生钻研数学的本意,便是让数学广泛传播且惠及万民,为此还绞尽脑汁,把各种数学方法编成歌谣,让不识字者都能朗朗上口。
虽然不支持王渊的做法,但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也不好反对,毕竟这是王渊的实验室,他们还在跟着王渊学东西。
大家放下手中的研究项目,纷纷汇聚到王渊身边。
王渊指着两辆纺车说:“这辆是单锭纺车,只能同时纺一繀丝绵,主要是民妇在家使用。这辆是三锭纺车,可同时纺出三繀丝绵,主要是官方织造局和民间纺织作坊在使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物理知识,做出四锭以上的纺车呢?”
这年头,中国的纺织技术还是很先进的,能够同时纺三锭丝绵,欧洲那边最多只能纺两锭。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顿时抓瞎,他们连纺车是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哪有什么思路对其进行改进?
“你们进来!”王渊拍手道。
两个王家的女仆走进来,分别坐在两辆纺车之前,开始给男人们演示如何使用纺车。
等大家都理解之后,王渊笑道:“请画出纺车的力学做功图。”
“这个新鲜!”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顿时来了兴趣,将日常可见的机器,用力学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在搞学术研究啊!
三人蹲在纺车前,反复观察其做功过程,合力画出力学示意图。
但接下来就苦恼了,大家围绕着如何增加装置、提升纺车的做功效率而争论,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
实验室助理钟安的数学水平,已经从小学三年级晋升为四年级。他以前旁听过力学课程,但听得半懂不懂,对大家画出的做功图也一知半解。
这小子听着众人激烈讨论,自己坐下去踩纺车,再去瞅那个力学图,突然弱弱地说:“那个……能否在踏条下边,垫一块什么东西。让脚踩踏条时更方便使力,也不怕踩得过猛收不住。”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都没当回事,因为钟安的想法换汤不换药,根本不能大幅度提升纺车效率。
王渊也对纺织机一窍不通,但为了提升钟安的积极性,还是让工匠过来进行改造。没有什么大改动,就是在踏条下面,钉一根小木桩而已,几分钟就能完事。
再让妇人坐过去纺棉,那妇人顿时惊喜道:“这下子好轻便,也不用管脚上的力道了。”
从元代到明中期,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一直都在使用这种脚踏式三锭纺车。不但需要织妇心灵手巧,还考验脚踩的力度和速度,熟练工和生手的工作效率有着天壤之别。
仅仅在踏条下面加个小木桩,就能防止脚踩时用力过猛,让踏条的扬抑运轮更加灵巧。而且,踏条与轮辐所形成的杠杆作用,带动皮弦上的铤均匀旋转更加自如,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纺出的丝条和棉条也良品率更高。
“可以啊,你小子脑瓜子很灵活!”王渊笑着夸奖。
钟安挠头傻笑:“我以前没摸过纺车,刚坐下去试了几脚,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用力过轻。我就想啊,下面如果有个东西挡着,就不怕踩得太重了。”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近两百年却无人改进。
所有生手在初学的时候,精力都放在如何控制力道上,却没人想过在下面加一根木桩。这个小改动,要等嘉靖朝之后,南方纺织业大兴,民间商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才发现。
既然跟学术有关,那就不能随便乱改。
王渊这次亲自动手,测算此辆纺车的各种力臂、纺轮重量等等。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终于测出小木桩的最佳高度,将纺车的整体性能做到最优化。
可惜,由于纺车属于全手工制作,每辆纺车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安装小木桩也肯定不同。王渊测出的数据,只适合此辆纺车,如果推广开来,就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手艺了。
在王渊的反复测试和改进之下,只多加一个小木桩而已,原来同时纺三繀的纺车,竟然可以做到同时纺五繀丝绵。而且操作更加便捷,初学者更易上手,工作起来没那么消耗体力和精力,纺车的机器损耗也大大降低。
工作效率嘛,大概提升了两到三倍。
“这是你的赏银!”王渊亲手把五两银子递给钟安。
“先生,我……我也没干什么。”钟安吓得不敢接,他就灵机一动出主意而已,五两银子也太多了。
王渊笑道:“这东西非常有用,算是买断你的技术。”
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虽然对钟安的改动也感到惊讶,但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没有对纺车进行本质改变。他们三个正在密切合作,想要造出同时纺十多繀的纺车,那才是真正实现质的飞越!
而王渊,正在考虑建作坊,两三倍的工作效率,足够他小赚一把了。
之所以是小赚,而不是大赚,只因这个改进太简单。等他卖出的商品造成市场波动,必然引来同行暗中打探,百分之百会迅速传播出去。
真正能赚大钱的,还是杨慎、杜瑾和宝朝珍三人正在研制的复杂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