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浊漳水(1)
推荐阅读:以婚撩人、传奇、这太子妃不当也罢、老祖宗她是真的狂、爽文女主她不想爆红、我即天意、以理服人、退婚后,太子他偏执又撩人、穿越之细水长流、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
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於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迳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东注於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
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海。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出西发鸠山,东迳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河,从水,东声也。
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邑人也。
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持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於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
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
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荀林父灭之。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鄣固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佗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迳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长子,军次潞川。
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离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又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石溪,东北迳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馀,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石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迳百畮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南。
漳水于县南,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又东,污水注之。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污水东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劳犹有沟渠存焉。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於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故左思之赋魏都也。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蜀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洹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中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邱,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顷,曰,何久也?
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隽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於紫陌,建武十四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迳梁朝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迳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人县南。
漳水又东,右迳斥邱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者也。于县左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迳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白渠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迳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书卧处也。其水又东,迳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於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
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阶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於路者,行人挂囊粟於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沁二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迳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縻,与白渠同归,迳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
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迳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
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
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於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迳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东注於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
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海。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出西发鸠山,东迳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河,从水,东声也。
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邑人也。
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持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於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
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
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荀林父灭之。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鄣固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佗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迳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长子,军次潞川。
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离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有涅水,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又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石溪,东北迳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馀,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石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迳百畮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南。
漳水于县南,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又东,污水注之。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污水东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劳犹有沟渠存焉。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於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故左思之赋魏都也。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蜀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洹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中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邱,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顷,曰,何久也?
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隽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於紫陌,建武十四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迳梁朝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迳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人县南。
漳水又东,右迳斥邱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者也。于县左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迳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白渠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迳温明殿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书卧处也。其水又东,迳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於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
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阶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於路者,行人挂囊粟於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沁二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迳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縻,与白渠同归,迳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
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迳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
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