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积薄发正道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十国帝王最新章节!
与攻克怀州、平州后张榜求贤不同,李从璟主政幽州后,并未广布求贤令,以网罗人才。非是他不愿,而是幽州情形与怀州、平州不同,怀州时值梁朝辖地,平州也被契丹窃据,都是敌境,李从璟在攻占这两地后,张榜求贤,以求更好的治理地方,自然无可厚非,但幽州本就是大唐辖地,李从璟没有在这里求贤的土壤。且不说幽州各级官吏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李从璟求得贤才,朝廷也不一定会依他之见任用。
官吏可以不新任命,但李从璟要做的事却容不得打折扣。军、农、工、商就是如此,在这些政事处理妥当之后,李从璟还有一项内政大事急需去办,对李从璟的“大志”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几者。
这件事,就是“学事”。
诚然,乱世当道,唯武者定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天下握在手里之后如何?五代乱世,有过许多君王,但结束乱世的却只有一人,如何去做那最后那君临天下的人,而不是中间的一个过客?这就得治理好天下。治理天下,少不了文官,少不了士子。
除此之外,争霸天下,也非有军队冲锋陷阵就行的,还须得有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粮食、军械、兵源等等,这些都需要文官去做。
即便是这些都不去言说,一个只有武者、没有文士的集团,一个只重武力不尊重知识的国度,本身就是恐怖的。
李从璟身为幽州节度使,拥有幽州军、政大权,所以,他要在幽州兴“学事”。
为此,他将身在平州的杜千书调回幽州,又集合了身边可用的文士,并幽州本地素有威望、学识、见识的文吏,一起来布置实行这件事。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平州诸事已定,杜千书离开平州后,平州一应事务有赵钟鸣接手主持。赵钟鸣是个能干事的,且品性中正,将平州交给他,李从璟并无不放心。
官学无甚可多言的,无非修缮学院,多募教师,鼓励适学学生就读而已,眼下幽州财力、物力有限,李从璟也无太多可供其改善的地方。此时李从璟交由费高章牵头,自去办理。他召回杜千书,虽也是为“学事”,却非是为此“学事”,而是另有谋划。
“演武院?”杜千书从李从璟嘴中听说这三个字后,显得很是惊异,他并非没有听说过这三个字,而是不曾以这样的顺序,连在一起听说。
李从璟颔首道:“演武院者,兵将之大学。世之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纳学子,为寻常百姓,称士子;而演武院之宗旨,在明军法、修武艺,在习征战之道,在来日沙场胜敌,所纳学子,为军中将士,可称军学生。因此演武院所习之道,为兵将之大学。”
李从璟这番话,将演武院是何物说得很透彻,更回答了演武院学生从何处来,来此修学何物,学成后又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有此三者,则演武院便有了立身之本,通此三者之意,也就明白了演武院之所以建立的原因、用处。
通俗言之,眼下李从璟要建立的演武院,类似于后世的军校。
军校没有没存在的必要,军校的重要性如何,不言而喻,因此在李从璟解说完这个创意后,立即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拥护。
在座众人,不仅有杜千书、卫道这样的文士,也有李绍城、蒙三、孟平、李彦超、李彦饶等军中将领,前者还好,后者闻听此言,皆激动莫名。
“世之军法,或从军中习之,但凭经验,不得系统,难以高瞻远瞩,或从兵书中学之,难窥真理,遑论军中将领多不识字,或从名将名师传授,固然幸甚,然则天下千万将领,有几人能得名师传授军法?本帅之意,欲化片面为系统,欲化特例为常态,行此法,意在提升各级将官素质、指挥作战之才能,最终提高大军战力,助我军中儿郎破敌建功!”李从璟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望向他的诸位军中将领眼中都闪着光。
“要建演武院,先有三难,一在教授,二在教材,三在学生。”李从璟又道,“不比寻常教书先生,演武院教授必须是军中宿将,且具备教授学生之能;演武院初建,之前未有章法可寻,自然也无教材,如何编修教材,其难最大;而演武院学生,必须识字,又必须经历过战事。此三者,为本帅今日召集尔等欲解之题。”
说到这,李从璟不由得想起莫离。
莫离既然能知晓李从璟建立军情处的想法,自然也能知晓他建立演武院的构思,这件事若是有莫离帮衬,自然事半功倍。但如今莫离身在渤海国,却是一时无法回来为他主持此事了,这让李从璟顿生失了左膀右臂之感。
他心道:“也不知渤海这两日情况如何了,若是形势稍缓,诸事已走上正轨,是时候将莫离召回了,幽州之事千头万绪,无莫离,我平增千百劳累、压力。”
接下来几日,李从璟与众人就演武院之事展开详细研究。
最终,李从璟决定在幽州建演武院,先行以军中宿将客串教授,再择优定为院中常驻教授,教材先以基础兵书为主,辅以军中科目训练,至于学生,自然是从军中战功突出的低级将官中选取。因为是初建,考虑到战事需要,李从璟暂停第一批学生以一年为期。
此事议定之后,李绍城、蒙三等人纷纷感慨,“淇门建军时,军帅便以先生教授我等诗书义理,日夜不缀,使我等识字,今日观之,幸有军帅此举,否则当下演武院当教无教授,学无学生!”
众人只当这是李从璟的先见之明,佩服不已。
若是莫离在场,他就会告诉众人,建立演武院,乃是李从璟素有之愿,而之前招募先生在军中教授将官识字、明理,不过是为此打基础、做准备罢了!
从穿越到这个时代起,李从璟心中就有一个宏大的梦想,有野望,因为他是一个穿越者,他知晓历史走向,他更有后世形成的庞大历史观、世界观。然而这些梦想、野望,之前都被求生的紧迫性深深掩埋,如今,十二年过去,李从璟也终于在这个时代打拼出一片天地,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实力、天地,那沉寂已久的梦想,到现在,终于可以一步步去实现。
是日夜,李从璟独领一壶酒,在楼台仰望明月。没有对酒当歌,只是默默的,一眼眼看景色,一点点想心事,一口口饮烈酒。
然而,他心中却豪情满怀。
他低声呢喃,“好男儿生于乱世,当结束乱世。时代,你终将因我而变!”
他一把将酒壶扔向远处,张开双臂,深呼吸了一口。
“天下的味道,真不赖啊!”
檀州。
赵武跟随赵天河策马走出刺史府,刺史王厚德将他们送出府门。赵天河只是一个小军镇的镇将,他自然没有资格让王厚德送出府门,这一切都因他们身旁的另一个人,那个乔装打扮成士子模样的耶律德光!
一路出城,赵武都低头沉默。
这两日,赵武的世界观轰然崩塌,尤其是今日随赵天河、耶律德光面见刺史之后。在这之前,他几乎不敢想,有朝一日他见到耶律德光,不是拔刀相向,去拼命斩下对方的脑袋,而是和他安然同行,甚至是同道!他更加不敢想象,堂堂大唐一州刺史,手握一州军民生死大权的朝廷命官,竟然也会跟契丹暗通款曲!
赵天河要投契丹。要投敌,首先得纳投名状,为此,赵天河为耶律德光引见了王厚德。而且看起来,耶律德光和王厚德相谈甚欢,否则此时他们也不可能安然离开。
为此事,赵武这几日曾多次劝谏赵天河,要他不要背祖忘宗,然而,每次都是被赵天河骂回。赵天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子为大唐出生入死这么多年,立下无数军功,得到了什么?凭什么李从璟一到幽州,就要裁汰老子百余部卒?是他们不仁在先,怪不得我不义在后!”
赵武不理解赵天河,赵天河同样不理解赵武。他对赵武道:“李从璟初至幽州,便辱你极甚,更让你没了婆娘,还让你多年玩命拼杀换来的军功化为乌有,要夺你军籍,你难道就不恨他?”
出城后,赵武下定决心,在与耶律德光分别之前,再力劝赵天河一次,趁机扣下耶律德光,立下大功。如此,赵天河就不愁不能升迁了。他甚至想,赵天河若是不听,大不了他死劝就是,如此也算不负赵天河知遇、厚待之恩。
然而,此时赵武还不知道,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与攻克怀州、平州后张榜求贤不同,李从璟主政幽州后,并未广布求贤令,以网罗人才。非是他不愿,而是幽州情形与怀州、平州不同,怀州时值梁朝辖地,平州也被契丹窃据,都是敌境,李从璟在攻占这两地后,张榜求贤,以求更好的治理地方,自然无可厚非,但幽州本就是大唐辖地,李从璟没有在这里求贤的土壤。且不说幽州各级官吏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算李从璟求得贤才,朝廷也不一定会依他之见任用。
官吏可以不新任命,但李从璟要做的事却容不得打折扣。军、农、工、商就是如此,在这些政事处理妥当之后,李从璟还有一项内政大事急需去办,对李从璟的“大志”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几者。
这件事,就是“学事”。
诚然,乱世当道,唯武者定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但天下握在手里之后如何?五代乱世,有过许多君王,但结束乱世的却只有一人,如何去做那最后那君临天下的人,而不是中间的一个过客?这就得治理好天下。治理天下,少不了文官,少不了士子。
除此之外,争霸天下,也非有军队冲锋陷阵就行的,还须得有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粮食、军械、兵源等等,这些都需要文官去做。
即便是这些都不去言说,一个只有武者、没有文士的集团,一个只重武力不尊重知识的国度,本身就是恐怖的。
李从璟身为幽州节度使,拥有幽州军、政大权,所以,他要在幽州兴“学事”。
为此,他将身在平州的杜千书调回幽州,又集合了身边可用的文士,并幽州本地素有威望、学识、见识的文吏,一起来布置实行这件事。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平州诸事已定,杜千书离开平州后,平州一应事务有赵钟鸣接手主持。赵钟鸣是个能干事的,且品性中正,将平州交给他,李从璟并无不放心。
官学无甚可多言的,无非修缮学院,多募教师,鼓励适学学生就读而已,眼下幽州财力、物力有限,李从璟也无太多可供其改善的地方。此时李从璟交由费高章牵头,自去办理。他召回杜千书,虽也是为“学事”,却非是为此“学事”,而是另有谋划。
“演武院?”杜千书从李从璟嘴中听说这三个字后,显得很是惊异,他并非没有听说过这三个字,而是不曾以这样的顺序,连在一起听说。
李从璟颔首道:“演武院者,兵将之大学。世之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纳学子,为寻常百姓,称士子;而演武院之宗旨,在明军法、修武艺,在习征战之道,在来日沙场胜敌,所纳学子,为军中将士,可称军学生。因此演武院所习之道,为兵将之大学。”
李从璟这番话,将演武院是何物说得很透彻,更回答了演武院学生从何处来,来此修学何物,学成后又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有此三者,则演武院便有了立身之本,通此三者之意,也就明白了演武院之所以建立的原因、用处。
通俗言之,眼下李从璟要建立的演武院,类似于后世的军校。
军校没有没存在的必要,军校的重要性如何,不言而喻,因此在李从璟解说完这个创意后,立即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拥护。
在座众人,不仅有杜千书、卫道这样的文士,也有李绍城、蒙三、孟平、李彦超、李彦饶等军中将领,前者还好,后者闻听此言,皆激动莫名。
“世之军法,或从军中习之,但凭经验,不得系统,难以高瞻远瞩,或从兵书中学之,难窥真理,遑论军中将领多不识字,或从名将名师传授,固然幸甚,然则天下千万将领,有几人能得名师传授军法?本帅之意,欲化片面为系统,欲化特例为常态,行此法,意在提升各级将官素质、指挥作战之才能,最终提高大军战力,助我军中儿郎破敌建功!”李从璟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望向他的诸位军中将领眼中都闪着光。
“要建演武院,先有三难,一在教授,二在教材,三在学生。”李从璟又道,“不比寻常教书先生,演武院教授必须是军中宿将,且具备教授学生之能;演武院初建,之前未有章法可寻,自然也无教材,如何编修教材,其难最大;而演武院学生,必须识字,又必须经历过战事。此三者,为本帅今日召集尔等欲解之题。”
说到这,李从璟不由得想起莫离。
莫离既然能知晓李从璟建立军情处的想法,自然也能知晓他建立演武院的构思,这件事若是有莫离帮衬,自然事半功倍。但如今莫离身在渤海国,却是一时无法回来为他主持此事了,这让李从璟顿生失了左膀右臂之感。
他心道:“也不知渤海这两日情况如何了,若是形势稍缓,诸事已走上正轨,是时候将莫离召回了,幽州之事千头万绪,无莫离,我平增千百劳累、压力。”
接下来几日,李从璟与众人就演武院之事展开详细研究。
最终,李从璟决定在幽州建演武院,先行以军中宿将客串教授,再择优定为院中常驻教授,教材先以基础兵书为主,辅以军中科目训练,至于学生,自然是从军中战功突出的低级将官中选取。因为是初建,考虑到战事需要,李从璟暂停第一批学生以一年为期。
此事议定之后,李绍城、蒙三等人纷纷感慨,“淇门建军时,军帅便以先生教授我等诗书义理,日夜不缀,使我等识字,今日观之,幸有军帅此举,否则当下演武院当教无教授,学无学生!”
众人只当这是李从璟的先见之明,佩服不已。
若是莫离在场,他就会告诉众人,建立演武院,乃是李从璟素有之愿,而之前招募先生在军中教授将官识字、明理,不过是为此打基础、做准备罢了!
从穿越到这个时代起,李从璟心中就有一个宏大的梦想,有野望,因为他是一个穿越者,他知晓历史走向,他更有后世形成的庞大历史观、世界观。然而这些梦想、野望,之前都被求生的紧迫性深深掩埋,如今,十二年过去,李从璟也终于在这个时代打拼出一片天地,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实力、天地,那沉寂已久的梦想,到现在,终于可以一步步去实现。
是日夜,李从璟独领一壶酒,在楼台仰望明月。没有对酒当歌,只是默默的,一眼眼看景色,一点点想心事,一口口饮烈酒。
然而,他心中却豪情满怀。
他低声呢喃,“好男儿生于乱世,当结束乱世。时代,你终将因我而变!”
他一把将酒壶扔向远处,张开双臂,深呼吸了一口。
“天下的味道,真不赖啊!”
檀州。
赵武跟随赵天河策马走出刺史府,刺史王厚德将他们送出府门。赵天河只是一个小军镇的镇将,他自然没有资格让王厚德送出府门,这一切都因他们身旁的另一个人,那个乔装打扮成士子模样的耶律德光!
一路出城,赵武都低头沉默。
这两日,赵武的世界观轰然崩塌,尤其是今日随赵天河、耶律德光面见刺史之后。在这之前,他几乎不敢想,有朝一日他见到耶律德光,不是拔刀相向,去拼命斩下对方的脑袋,而是和他安然同行,甚至是同道!他更加不敢想象,堂堂大唐一州刺史,手握一州军民生死大权的朝廷命官,竟然也会跟契丹暗通款曲!
赵天河要投契丹。要投敌,首先得纳投名状,为此,赵天河为耶律德光引见了王厚德。而且看起来,耶律德光和王厚德相谈甚欢,否则此时他们也不可能安然离开。
为此事,赵武这几日曾多次劝谏赵天河,要他不要背祖忘宗,然而,每次都是被赵天河骂回。赵天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子为大唐出生入死这么多年,立下无数军功,得到了什么?凭什么李从璟一到幽州,就要裁汰老子百余部卒?是他们不仁在先,怪不得我不义在后!”
赵武不理解赵天河,赵天河同样不理解赵武。他对赵武道:“李从璟初至幽州,便辱你极甚,更让你没了婆娘,还让你多年玩命拼杀换来的军功化为乌有,要夺你军籍,你难道就不恨他?”
出城后,赵武下定决心,在与耶律德光分别之前,再力劝赵天河一次,趁机扣下耶律德光,立下大功。如此,赵天河就不愁不能升迁了。他甚至想,赵天河若是不听,大不了他死劝就是,如此也算不负赵天河知遇、厚待之恩。
然而,此时赵武还不知道,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