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玛丽碧克馥放映《上海假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购买了这部中国电影的放映权和翻拍权,并不是抄袭。
抄袭是丑闻,翻拍只是借鉴。
她希望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让美国媒体知道她翻拍的电影要远胜于原作。
这是为她的名声考虑。
《上海假日》只在戏院里放映了一场,观众大多都是新闻记者,只有极少数普通观众。
玛丽碧克馥非常郁闷,她原本想凭借《纽约假日》拿到年底的最佳女主角,如今翻拍的事情被抖露出来,拿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或许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她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这是第一届好莱坞电影奖,一切都在草创阶段,评选标准并不复杂,评委都是她熟悉的人,只要能够拉拢一批熟人……
不管玛丽碧克馥内心如何打算,美国媒体在看过《上海假日》后,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假日》在拍摄手法和场景上都无法和《纽约假日》相比,只有构图上略胜一筹。
中国电影在表达上较为含蓄,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不过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殷明竹扮演的安妮公主更加有公主范儿。
玛丽碧克馥容貌太甜美了,不够高贵典雅。
没有对比看不出来,一旦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两部电影中的差距。
林子轩的《上海假日》由他亲自参与拍摄,非常注重细节,而《纽约假日》在情节上以模仿为主,没有把握好细节,很多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玛丽碧克馥放映《上海假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购买了这部中国电影的放映权和翻拍权,并不是抄袭。
抄袭是丑闻,翻拍只是借鉴。
她希望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让美国媒体知道她翻拍的电影要远胜于原作。
这是为她的名声考虑。
《上海假日》只在戏院里放映了一场,观众大多都是新闻记者,只有极少数普通观众。
玛丽碧克馥非常郁闷,她原本想凭借《纽约假日》拿到年底的最佳女主角,如今翻拍的事情被抖露出来,拿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或许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她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这是第一届好莱坞电影奖,一切都在草创阶段,评选标准并不复杂,评委都是她熟悉的人,只要能够拉拢一批熟人……
不管玛丽碧克馥内心如何打算,美国媒体在看过《上海假日》后,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假日》在拍摄手法和场景上都无法和《纽约假日》相比,只有构图上略胜一筹。
中国电影在表达上较为含蓄,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不过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殷明竹扮演的安妮公主更加有公主范儿。
玛丽碧克馥容貌太甜美了,不够高贵典雅。
没有对比看不出来,一旦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两部电影中的差距。
林子轩的《上海假日》由他亲自参与拍摄,非常注重细节,而《纽约假日》在情节上以模仿为主,没有把握好细节,很多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