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第204章 于大山的私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对于运力的问题,安西也已经作过详细的考虑,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两个候选地点所需的运力,我们可以分开来看,首先说铁炉港。”
“铁炉港距离我们很近,近到我们甚至可以每天派船过去运回前一天的产出,这个运载量并不大,海运部现有的两艘海训船就可以完成任务。我们还可以在当地建库房储备一些食盐,以后针对大陆的食盐输出就直接在铁炉港进行交易,从大陆方向来的海船也可以节省下半天的航程。”
陶东来听了之后不置可否地继续问道:“那如果选择莺歌海盐场,又该如何?”
“如果是莺歌海盐场,那会稍微麻烦一点,毕竟航程比铁炉港要远了三倍。我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加大跑越南方向的货运船只数量,在来回经过莺歌海的时候都装运当地产出的食盐,分别送到越南和本地。当然,加大运力其实不必急于一时,因为我们即便是要开发莺歌海,形成规模化的产量至少也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头几个月的有限产出,凭借越南航线上现有的运力完全可以解决。”安西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海运部怎么看?”陶东来望向越之云问道。
越之云应道:“我们目前一共可以安排八艘四百料的海船跑越南航线,从胜利港出发的时候货舱相对会比较空,在莺歌海装运食盐肯定没问题。但回程的时候需要装煤焦碳和一些移民,要再装食盐上船,可能运载量会比较有限……”
“从越南运回的移民完全可以就近安置在莺歌海盐场,一方面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可以腾出船舱多运几吨盐回胜利港。”安西插嘴补充道。
这倒真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办法。如果要修建莺歌海盐场,那么可能需要持续数年向那块地区投入人力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而从处于战乱状态的越南收罗移民显然要比大明容易得多。就算单纯以距离而言,莺歌海到越南东岸只有一百三四十海里,比到北边的琼州府城还近了一大截,从时间效率上来说也更划算一些。
至于国别、种族,这些问题在如今的执委会看来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首先越南移民中本来就有绝大部分人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与两广地区相近甚至一样,在文化传统上的隔阂并不大,对其进行思想改造也会比较容易。其次经过了内部数次的华夷之辨,执委会基本已经统一了认识,对于愿意归入治下的民众,不必在意其本身的国别种族,只要愿意遵从海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遵守执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拥护执委会的执政政策,那就一律视为归化民而不用再进行特别区分对待。
当运力和劳力都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有待解决的问题似乎就只剩下了一个。
颜楚杰见陶东来的眼神朝自己望过来,便主动开口道:“如果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两个地方都是有利有弊。先说铁炉港,这地方进入港湾的航道狭长曲折,且航道的南面全部是山地,非常便于居高防御,只要建立少量的防御工事,可以说外来的船队很难从海上攻破铁炉港。但适合进行盐田开发的滩涂区全部在港湾北面,地势平坦不易防守,如果有敌人从海滩直接登陆,将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另外铁炉港离明军驻扎的陵水非常近,只有十多海里,一旦出事我们甚至都来不及出动海上力量进行支援。”
“再说说莺歌海,这地方的港湾同样也是藏在狭窄的航道后面,具有很好的隐蔽性。但这里临海的地区都是一马平川,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从莺歌海到胜利港有五六十海里的航程,中间又隔着个崖州,从军事角度来说,要开发莺歌海存在着相当的危险性。”
安西听颜楚杰这么一说就有些急了,连忙反驳道:“我不认为崖州现在还能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军事威胁。现在罗升东手头有了钱,把水寨上下都打点得极好,上次来公社运盐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他,他说现在水寨能出海的船基本都已经在他的控制之下。除非罗升东想要自断财路,否则崖州方面根本就没法威胁到我们的航线。”
颜楚杰摇摇头道:“即便罗升东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也不代表那里就安全了,必要的军事防御手段一点都不能松懈。你想想看,如果以后莺歌海日产精盐万斤的消息传出去了,会不会有人打那地方的主意?”
“这个……”安西一时为之语塞。颜楚杰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一万斤精盐市值好几千两银子了,难保不会有听闻这个消息的海盗或是别的武装势力铤而走险。而无险可守的莺歌海地区一旦遭遇进攻,恐怕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守寨自保了。而如果开发莺歌海需要在当地再建立一个基地式的堡垒,那耗费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多,无疑会大大增加开发建设阶段的难度和时间。
安西的计划再怎么完善,但军事方面的防御漏洞是无法回避的,而且这并不是通过一些诱人的数据就能让执委会忽视的环节,按照执委会稳妥持重的办事风格,设立任何一处据点首先都是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难度,不管是大本营还是黑土港的选址都是秉承着这一基本原则在进行。新盐场无论选址何处,未来的居民肯定都要过千,对于这样一个位于胜利港之外的新定居点设立,执委会仍将会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虽然安西满怀希望并且为此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但在接下来的投票环节,执委会果然没有通过立刻开始筹建新盐场的决议。不过安西倒也没有因此而觉得沮丧,因为执委们同时也都认可了建立新盐场的必要性,只是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必须要对候选地点的开发方案作进一步的讨论研究——至少得拿出一套军方认可的防御方案才行。
安西打算接下来就去找好朋友任亮谈谈,虽然任亮的专业是警务管理而不是军事方向,但他身在军警部任职,也有不少的军方朋友,或许可以为新盐场建设方案中的防御手段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会议接下来的议题跟盐场没有太大的关系,安西没什么兴趣继续旁听,便起身走人了。刚出门口,便有个归化民恭恭敬敬地朝他鞠躬道:“安教练!”
安西一看,这人是归化民中目前级别最高的于大山,当初盐场刚开始开发的时候,于大山就已经在当工头了,带着一批劳工去盐场公社盖过房子,两人也算在工作上打过几天交道。这“安教练”的称呼,便是当初于大山从别的穿越者口中学来的,安西也懒得去纠正,于是就这么一直叫了下来。
安西点点头道:“来执委会汇报工作啊?”
于大山应道:“货运码头的工期催得紧,建设部的首长要增加一批劳工人手,让小人拿了文件来找宁先生签字。”
安西道:“那你先在这儿等着吧,里面还在开会,估计一时半会儿完不了。还有,以后不要自称‘小人’,就说‘我’,明白吗?”
“小人明白……哦,我,我明白!明白!”于大山忙不迭地连声应道。他这习惯已经被穿越众纠正过多次,不过还是一直没能改过来。
于大山恭送安西离开之后,便老老实实地站在门外等着会议结束。像这种级别的会议,即便是于大山这种“老资格”归化民,也还不具备旁听的资格,不过站在会议室外面倒也没人会去管他。
于大山自己倒是很兴奋,虽说现在自己已经当上了高级工头,每天要指挥手底下几百号人在工地上劳作,但海汉首长们商量事情的时候,大多是关起门来开会,少有这种能够直接听到会议内容的时候。
便听会议室中一个声音说道:“……下面我们商量下驻广办的人选问题。现在施耐德和何夕已经拿出了详细的人员配置方案,就等着我们派人去广州了,我先说一下他们的方案……”
于大山一听这声音便知是陶东来陶首长在说话,当下赶紧竖起了耳朵仔细听下去。他倒不是想要打听什么机密,而是纯粹地出于好奇,想知道这些海汉的首长们在开会时究竟是怎么决定事务,分配工作。
关于驻广办的人选问题,相关部门其实已经有所准备,也早就做好了人员备选工作。驻广办给出的这份人员配置方案,与各个部门之前的预计出入并不大。信产部出一人专门负责信息搜集和两地联络,海运部出一人负责安排广州方面的货运事宜,民政部出一人负责移民事宜,医疗部出一人负责卫生防疫,军警部出两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忠心可靠的归化民数人,去驻广办负责跑腿打杂之类的事情。
方案拿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很快就拿出了备选人员的名单,然后迅速确定了将要派驻到广州的几名穿越众。于大山这个旁听者也可算是第一批得知这个消息的人,不过他的注意力可没有放在那几个即将被派往广州的海汉首长身上——这次将会选拔数名归化民一同前往广州,这才是他所关心的重点。
在穿越集团登陆胜利港之前,于大山只是个普通的渔民,没有受过教育也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但穿越众的到来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无桅无帆的铁船也可以在水上行驶,修堡立寨竟然如此容易,往年打得不可开交的黎苗两族年轻人居然能够一起为海汉人效命……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这几个月中,也让他看到了改变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希望。
因为“投身革命”的时间最早,所以于大山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海汉人的重用,并且被长期树立为优秀归化民的榜样。于大山对于自己能够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十分满意,倒也没什么想当老爷的痴心妄想,不过对自己的儿子于小宝今后的前途,他的确是有更高的期许。
在于大山看来,海汉首长们分文不收便将于小宝收进了学堂读书识字,这绝对是一种仁慈的恩赐,而且他也看得出自己儿子在海汉首长当中很是受宠,不但经常能在一号基地内与首长们同吃同住,甚至还能骑着首长们专用的宝车座驾出行,这待遇在整个胜利港的归化民中也是少见,据说就只有于小宝和那位黎族长老的公子才能享受到。
海汉首长们究竟想做什么,于大山并不是太懂,但源源不断到来的移民和越来越多的出产,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迹象让他意识到海汉首长们绝对不是甘于据守一地的小小海商,现在就连崖州的水军把总也三不五时地来胜利港朝贡——于大山可是看到过好些次,那位被海汉首长们放回去的罗把总在回到胜利港见到海汉首长时脸上那种卑躬屈膝的表情。
还有那个一到胜利港就被圈禁起来的魏巡检,虽然对方多半已经记不起自己这个平民百姓了,但于大山可是记得前两年在从崖州回来途中被对方搜去了辛苦卖海产换来的二两银子,那次经历气得他回来之后大病一场,差点连性命都丢了。但这家伙到了胜利港之后却半点也嚣张不起来,每天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活动,这样的处理措施看得于大山很是解气。于大山甚至可以预计,要不了多长的时间,那位魏巡检脸上的表情就会慢慢变得跟罗把总一样了。
安南移民的到来,让于大山意识到原来海汉首长们去安南国设立的据点已经获得了成功。而广州客商的船队到访胜利港,则是象征着本地已经与广州这个据说是南中国最大的城市建立起了联系。海汉首长们还能做出多少出人意料的事情,于大山不知道也想象不出,但有一件事情于大山却是已经认准了——靠着大明官府,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当个穷渔民,并且很可能子子孙孙也只有继续当渔民的命,但若是靠着海汉首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却是可以期待的。
海汉首长们时时都把“文化”、“知识”挂在嘴边,个个都是知书达理,甚至连伙食团负责炒菜的樊大厨樊首长张嘴都能随便念几句唐诗出来,这种文化气氛让只字不识的于大山十分向往和崇拜。他也深知自己岁数大了学不了多少东西,但自己儿子如果能得到首长们的培养照顾,日后肯定也能成为和首长们一样的人上人。而于小宝今年已经年满十六,要想日后在首长们手底下混出名堂,那就必须得做点事情了!
为海汉首长们做事,在本地混得最好不过就是于大山自己这样,做一个高级工头了。但如果能去广州,似乎会有不一样的出路——那位施先生可是生财高手,传说能够点石成金,本地的出产能销往外面,大多都是靠了施先生的本事。如果能让于小宝跟着施先生做事,就算没学到多少本事,能去广州见识见识也是一件好事。若是于小宝能学到一两分施先生的本事,那日后光大于家门楣就有指望了。
于大山满脑子想着自己的事情,连会议是什么时候结束的都没注意到,直到宁崎从会议室里出来,他才一下子醒过神,想起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赶紧迎上去道:“宁先生,这里有一份文件需要签字。”
宁崎接过来看了看,便掏出笔签了自己名字,正准备离开时便听于大山低声道:“宁先生,小人有几句话想说。”
宁崎皱眉道:“怎么你这毛病就改不过来了?”
“不是小人,是我,是我!”于大山连忙更正道,心里暗暗埋怨自己没用。
“有什么事就说吧,是不是小宝的事情?”宁崎随口问道。
“宁先生真是料事如神!”于大山赶紧用脑子里有限的词汇拍了一记马屁,这句成语还是于小宝前几天告诉他的,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小人……我刚才在外面等着宁先生的时候,无意听到执委会准备选派归化民去广州……”于大山眼巴巴地盯着宁崎说道:“我……我想替我家小宝报个名!”
宁崎皱了皱眉道:“去广州?那小宝这书就不念了?”
“施先生不是在广州吗?小宝若是能跟着施先生,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于大山倒是早已经想通了其中关节。在他看来海汉首长们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即便不能跟着宁先生念书,跟着施先生那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于大山见宁崎脸有犹豫之色,便又补充道:“小宝这孩子一向听话,宁先生也是知道的,去广州替首长们做些跑腿打杂的事情再合适不过。”
对于运力的问题,安西也已经作过详细的考虑,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两个候选地点所需的运力,我们可以分开来看,首先说铁炉港。”
“铁炉港距离我们很近,近到我们甚至可以每天派船过去运回前一天的产出,这个运载量并不大,海运部现有的两艘海训船就可以完成任务。我们还可以在当地建库房储备一些食盐,以后针对大陆的食盐输出就直接在铁炉港进行交易,从大陆方向来的海船也可以节省下半天的航程。”
陶东来听了之后不置可否地继续问道:“那如果选择莺歌海盐场,又该如何?”
“如果是莺歌海盐场,那会稍微麻烦一点,毕竟航程比铁炉港要远了三倍。我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加大跑越南方向的货运船只数量,在来回经过莺歌海的时候都装运当地产出的食盐,分别送到越南和本地。当然,加大运力其实不必急于一时,因为我们即便是要开发莺歌海,形成规模化的产量至少也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这头几个月的有限产出,凭借越南航线上现有的运力完全可以解决。”安西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海运部怎么看?”陶东来望向越之云问道。
越之云应道:“我们目前一共可以安排八艘四百料的海船跑越南航线,从胜利港出发的时候货舱相对会比较空,在莺歌海装运食盐肯定没问题。但回程的时候需要装煤焦碳和一些移民,要再装食盐上船,可能运载量会比较有限……”
“从越南运回的移民完全可以就近安置在莺歌海盐场,一方面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可以腾出船舱多运几吨盐回胜利港。”安西插嘴补充道。
这倒真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办法。如果要修建莺歌海盐场,那么可能需要持续数年向那块地区投入人力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而从处于战乱状态的越南收罗移民显然要比大明容易得多。就算单纯以距离而言,莺歌海到越南东岸只有一百三四十海里,比到北边的琼州府城还近了一大截,从时间效率上来说也更划算一些。
至于国别、种族,这些问题在如今的执委会看来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首先越南移民中本来就有绝大部分人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与两广地区相近甚至一样,在文化传统上的隔阂并不大,对其进行思想改造也会比较容易。其次经过了内部数次的华夷之辨,执委会基本已经统一了认识,对于愿意归入治下的民众,不必在意其本身的国别种族,只要愿意遵从海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遵守执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拥护执委会的执政政策,那就一律视为归化民而不用再进行特别区分对待。
当运力和劳力都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有待解决的问题似乎就只剩下了一个。
颜楚杰见陶东来的眼神朝自己望过来,便主动开口道:“如果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两个地方都是有利有弊。先说铁炉港,这地方进入港湾的航道狭长曲折,且航道的南面全部是山地,非常便于居高防御,只要建立少量的防御工事,可以说外来的船队很难从海上攻破铁炉港。但适合进行盐田开发的滩涂区全部在港湾北面,地势平坦不易防守,如果有敌人从海滩直接登陆,将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另外铁炉港离明军驻扎的陵水非常近,只有十多海里,一旦出事我们甚至都来不及出动海上力量进行支援。”
“再说说莺歌海,这地方的港湾同样也是藏在狭窄的航道后面,具有很好的隐蔽性。但这里临海的地区都是一马平川,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从莺歌海到胜利港有五六十海里的航程,中间又隔着个崖州,从军事角度来说,要开发莺歌海存在着相当的危险性。”
安西听颜楚杰这么一说就有些急了,连忙反驳道:“我不认为崖州现在还能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军事威胁。现在罗升东手头有了钱,把水寨上下都打点得极好,上次来公社运盐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他,他说现在水寨能出海的船基本都已经在他的控制之下。除非罗升东想要自断财路,否则崖州方面根本就没法威胁到我们的航线。”
颜楚杰摇摇头道:“即便罗升东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也不代表那里就安全了,必要的军事防御手段一点都不能松懈。你想想看,如果以后莺歌海日产精盐万斤的消息传出去了,会不会有人打那地方的主意?”
“这个……”安西一时为之语塞。颜楚杰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一万斤精盐市值好几千两银子了,难保不会有听闻这个消息的海盗或是别的武装势力铤而走险。而无险可守的莺歌海地区一旦遭遇进攻,恐怕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守寨自保了。而如果开发莺歌海需要在当地再建立一个基地式的堡垒,那耗费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多,无疑会大大增加开发建设阶段的难度和时间。
安西的计划再怎么完善,但军事方面的防御漏洞是无法回避的,而且这并不是通过一些诱人的数据就能让执委会忽视的环节,按照执委会稳妥持重的办事风格,设立任何一处据点首先都是考虑到军事防御的难度,不管是大本营还是黑土港的选址都是秉承着这一基本原则在进行。新盐场无论选址何处,未来的居民肯定都要过千,对于这样一个位于胜利港之外的新定居点设立,执委会仍将会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虽然安西满怀希望并且为此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但在接下来的投票环节,执委会果然没有通过立刻开始筹建新盐场的决议。不过安西倒也没有因此而觉得沮丧,因为执委们同时也都认可了建立新盐场的必要性,只是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必须要对候选地点的开发方案作进一步的讨论研究——至少得拿出一套军方认可的防御方案才行。
安西打算接下来就去找好朋友任亮谈谈,虽然任亮的专业是警务管理而不是军事方向,但他身在军警部任职,也有不少的军方朋友,或许可以为新盐场建设方案中的防御手段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会议接下来的议题跟盐场没有太大的关系,安西没什么兴趣继续旁听,便起身走人了。刚出门口,便有个归化民恭恭敬敬地朝他鞠躬道:“安教练!”
安西一看,这人是归化民中目前级别最高的于大山,当初盐场刚开始开发的时候,于大山就已经在当工头了,带着一批劳工去盐场公社盖过房子,两人也算在工作上打过几天交道。这“安教练”的称呼,便是当初于大山从别的穿越者口中学来的,安西也懒得去纠正,于是就这么一直叫了下来。
安西点点头道:“来执委会汇报工作啊?”
于大山应道:“货运码头的工期催得紧,建设部的首长要增加一批劳工人手,让小人拿了文件来找宁先生签字。”
安西道:“那你先在这儿等着吧,里面还在开会,估计一时半会儿完不了。还有,以后不要自称‘小人’,就说‘我’,明白吗?”
“小人明白……哦,我,我明白!明白!”于大山忙不迭地连声应道。他这习惯已经被穿越众纠正过多次,不过还是一直没能改过来。
于大山恭送安西离开之后,便老老实实地站在门外等着会议结束。像这种级别的会议,即便是于大山这种“老资格”归化民,也还不具备旁听的资格,不过站在会议室外面倒也没人会去管他。
于大山自己倒是很兴奋,虽说现在自己已经当上了高级工头,每天要指挥手底下几百号人在工地上劳作,但海汉首长们商量事情的时候,大多是关起门来开会,少有这种能够直接听到会议内容的时候。
便听会议室中一个声音说道:“……下面我们商量下驻广办的人选问题。现在施耐德和何夕已经拿出了详细的人员配置方案,就等着我们派人去广州了,我先说一下他们的方案……”
于大山一听这声音便知是陶东来陶首长在说话,当下赶紧竖起了耳朵仔细听下去。他倒不是想要打听什么机密,而是纯粹地出于好奇,想知道这些海汉的首长们在开会时究竟是怎么决定事务,分配工作。
关于驻广办的人选问题,相关部门其实已经有所准备,也早就做好了人员备选工作。驻广办给出的这份人员配置方案,与各个部门之前的预计出入并不大。信产部出一人专门负责信息搜集和两地联络,海运部出一人负责安排广州方面的货运事宜,民政部出一人负责移民事宜,医疗部出一人负责卫生防疫,军警部出两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除此之外就是忠心可靠的归化民数人,去驻广办负责跑腿打杂之类的事情。
方案拿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很快就拿出了备选人员的名单,然后迅速确定了将要派驻到广州的几名穿越众。于大山这个旁听者也可算是第一批得知这个消息的人,不过他的注意力可没有放在那几个即将被派往广州的海汉首长身上——这次将会选拔数名归化民一同前往广州,这才是他所关心的重点。
在穿越集团登陆胜利港之前,于大山只是个普通的渔民,没有受过教育也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但穿越众的到来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无桅无帆的铁船也可以在水上行驶,修堡立寨竟然如此容易,往年打得不可开交的黎苗两族年轻人居然能够一起为海汉人效命……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这几个月中,也让他看到了改变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希望。
因为“投身革命”的时间最早,所以于大山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海汉人的重用,并且被长期树立为优秀归化民的榜样。于大山对于自己能够做到现在的程度已经十分满意,倒也没什么想当老爷的痴心妄想,不过对自己的儿子于小宝今后的前途,他的确是有更高的期许。
在于大山看来,海汉首长们分文不收便将于小宝收进了学堂读书识字,这绝对是一种仁慈的恩赐,而且他也看得出自己儿子在海汉首长当中很是受宠,不但经常能在一号基地内与首长们同吃同住,甚至还能骑着首长们专用的宝车座驾出行,这待遇在整个胜利港的归化民中也是少见,据说就只有于小宝和那位黎族长老的公子才能享受到。
海汉首长们究竟想做什么,于大山并不是太懂,但源源不断到来的移民和越来越多的出产,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迹象让他意识到海汉首长们绝对不是甘于据守一地的小小海商,现在就连崖州的水军把总也三不五时地来胜利港朝贡——于大山可是看到过好些次,那位被海汉首长们放回去的罗把总在回到胜利港见到海汉首长时脸上那种卑躬屈膝的表情。
还有那个一到胜利港就被圈禁起来的魏巡检,虽然对方多半已经记不起自己这个平民百姓了,但于大山可是记得前两年在从崖州回来途中被对方搜去了辛苦卖海产换来的二两银子,那次经历气得他回来之后大病一场,差点连性命都丢了。但这家伙到了胜利港之后却半点也嚣张不起来,每天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活动,这样的处理措施看得于大山很是解气。于大山甚至可以预计,要不了多长的时间,那位魏巡检脸上的表情就会慢慢变得跟罗把总一样了。
安南移民的到来,让于大山意识到原来海汉首长们去安南国设立的据点已经获得了成功。而广州客商的船队到访胜利港,则是象征着本地已经与广州这个据说是南中国最大的城市建立起了联系。海汉首长们还能做出多少出人意料的事情,于大山不知道也想象不出,但有一件事情于大山却是已经认准了——靠着大明官府,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当个穷渔民,并且很可能子子孙孙也只有继续当渔民的命,但若是靠着海汉首长,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却是可以期待的。
海汉首长们时时都把“文化”、“知识”挂在嘴边,个个都是知书达理,甚至连伙食团负责炒菜的樊大厨樊首长张嘴都能随便念几句唐诗出来,这种文化气氛让只字不识的于大山十分向往和崇拜。他也深知自己岁数大了学不了多少东西,但自己儿子如果能得到首长们的培养照顾,日后肯定也能成为和首长们一样的人上人。而于小宝今年已经年满十六,要想日后在首长们手底下混出名堂,那就必须得做点事情了!
为海汉首长们做事,在本地混得最好不过就是于大山自己这样,做一个高级工头了。但如果能去广州,似乎会有不一样的出路——那位施先生可是生财高手,传说能够点石成金,本地的出产能销往外面,大多都是靠了施先生的本事。如果能让于小宝跟着施先生做事,就算没学到多少本事,能去广州见识见识也是一件好事。若是于小宝能学到一两分施先生的本事,那日后光大于家门楣就有指望了。
于大山满脑子想着自己的事情,连会议是什么时候结束的都没注意到,直到宁崎从会议室里出来,他才一下子醒过神,想起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赶紧迎上去道:“宁先生,这里有一份文件需要签字。”
宁崎接过来看了看,便掏出笔签了自己名字,正准备离开时便听于大山低声道:“宁先生,小人有几句话想说。”
宁崎皱眉道:“怎么你这毛病就改不过来了?”
“不是小人,是我,是我!”于大山连忙更正道,心里暗暗埋怨自己没用。
“有什么事就说吧,是不是小宝的事情?”宁崎随口问道。
“宁先生真是料事如神!”于大山赶紧用脑子里有限的词汇拍了一记马屁,这句成语还是于小宝前几天告诉他的,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小人……我刚才在外面等着宁先生的时候,无意听到执委会准备选派归化民去广州……”于大山眼巴巴地盯着宁崎说道:“我……我想替我家小宝报个名!”
宁崎皱了皱眉道:“去广州?那小宝这书就不念了?”
“施先生不是在广州吗?小宝若是能跟着施先生,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于大山倒是早已经想通了其中关节。在他看来海汉首长们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即便不能跟着宁先生念书,跟着施先生那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于大山见宁崎脸有犹豫之色,便又补充道:“小宝这孩子一向听话,宁先生也是知道的,去广州替首长们做些跑腿打杂的事情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