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猪猪岛小说网 www.zhuzhudao.cc,最快更新重返大隋最新章节!
(感谢颓废逆天、历史逝去的真相的支持,谢谢!)
开元殿,易风对秘书监魏征道,“税制改革之事,政事堂怎么现在还没有商议出一个结论吗?”
魏征有些无奈的对皇帝道,“此事政事堂按制先交予内史省议论,然后交予门下省审议,可门下省纳言李相接连三次拒绝署名签字通过,封驳发回,如今事情卡在了门下省。n∈,”
易风感觉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隋开国之时定三省六部之制,此后尚书省渐权重,事无不总,易风即位之后,特别加以调整,加重了内史和门下二省的职责,使得三省重新恢复到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的这样一个局面。可是现在,门下省长官纳言李纲,借这道制度名正言顺的公然封驳他的诏令,还是连续三次。按照新朝的制度,皇帝虽是天子,可也并非完全的圣意独栽,凡是朝廷大事,都得先经过内史省议论,由五个内史省人写出议论,互相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然后呈报给内史侍郎和内史令修政策,最后送到门下省,给纳言和黄门侍郎审查,最后驳回或者修正后报给政事堂,政事堂由当值执政事笔的宰相与其余诸相审核议论后再呈报给天子。一层一层,逐级的议论审核批复。虽然三省之上增加了一个政事堂,可三省的职责却没变过。政事堂更多的作用是代天子理政,毕竟皇帝精力有限,朝廷千事万事不可能都集于一身亲自处理。因此三省报给政事堂批阅后再上呈给皇帝,呈报上去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处置意见。皇帝可以轻易的弄清楚事情,按心意给予同意与否的最终决定。皇帝对政事堂的批阅有最终的否决权。可皇帝的意见,却也不是立即就能当圣旨诏书的,一样得经过内史议论拟诏,门下审议,最终如果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颁行诏书,诏书上最后会有三省长官和政事堂宰相们的署名。只有这些署名同意通过,才算是具有真正效力的诏书,否则就只能算是皇帝的中旨。朝廷和官员们可以拒绝执行。
当初易风搞这套出来的时候,也是为了朝局长远的健康发展,谁成想如今却立即成了束缚自己手脚的障碍了。
“召纳言入宫。”易内命内侍传旨召李纲入宫。
和往常一样,李纲穿戴的一丝不苟,让最挑剔的监礼官也挑不出半点失礼之处来。
“到饭点了,先生先陪我吃午饭吧。”易风对这个老头有些无奈,前后当过太上皇和今上两位皇帝老师的李纲,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甚至被朝臣们称之有些刻板。
“陛下召臣前来。定然有要事相谈,还是先谈事吧。”
“今天的午膳可是很丰富的,红烧牛肉,炖野鸭子。还有一道烤蛇肉,另外还有宫中新酿的麦酒,用冰镇上。味道极其不错,错过可是要后悔的。”易风笑着道。
“还是先谈事吧。本周老臣轮值政事笔,都省还有许多事情等侯臣去处理呢。”
易风摇了摇头。这个李纲就是这样,连皇帝的面子也半分不给。
“是这样的,秘书监魏征告诉朕,先生连续三次在门下省拒绝了朕的税制改革诏书,这有些不太合适吧。之前朕也与先生等宰执们在这里通过气,讨论过关于税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税改十分急迫,都火烧眉头了,怎么诏书到了门下省却被驳回,还是三次?”
“老臣也知道国家财政艰难,如果不改革,朝廷根本无力供应数十万大军,更不可能支撑起军方的战事。可陛下的新税法,有些地方并不合情理,而既然陛下让老臣担任纳言之职,而门下省又深负审议封驳之责,那老臣就不能尸位素餐,明明看到了不合理的地方,却视而不见。如果陛下只是需要一个人署名而已,那么让谁来任此职都行。在陛下未将老臣调离之前,老臣就得尽职尽心。”
“新税制哪些地方不合理?”易风倒是不意外李纲这般不客气的如实回答。
李纲道,“陛下的税制改革计划老臣也仔细研读过,国家如今的租庸调税制的根本是均田制,有均田制才有租庸调,才有府兵。陛下眼光如炬,早已经看到,随着天下安定,人口增多,用不了多少年天下必然无地可再均,到时朝廷的租庸调税制和府兵制也会成为无根之本,难以长久。现在提出改革,这是好事。对于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臣也并无意见,新的两税法,朝廷一年能征收近三千万贯税赋,是原来的三倍,这些多出来的税收多是那些贵族豪强地主官员们手中的田地,加上先前清理出来的大量隐田,国家财赋一下子翻了三翻,这是极大的好事,臣举双手赞同。对于工商税,老臣不太清楚,但既然陛下曾在怀荒试行效果可观,那或许可行。可是,臣对陛下的朝廷专卖专营难以认同,尤其是这个食盐专卖,将如今本并不官方征税的食盐纳入朝廷专营专卖,而且一年还要征盐税千万贯之多,从此百姓买一斤盐可能得花十文钱甚至更多,一家人一年买盐的钱相当于几十亩地的两税田租,这岂不是苛政暴政?难道陛下要让天下百姓,连盐都吃不起吗?”
“帐不是这样算的,新税制,你也看到了,百姓的负担将会减轻许多,而且还不用再服役,而朝廷征收这个盐税,其实是对税收的一个补充。你若仔细算一下,就知道百姓最终还是比过去减轻了负担的。盐虽是必需品,可消耗并不多,一人一年十斤足够,十文一斤也只百文钱。而百姓每年若是为朝廷做几天工,拿到的工钱就肯定不止百文钱了。况且,十文钱一斤的盐只是一个计算数字。实际上,盐价也并不是固定的。会有不同品质等级的盐,既会有高于十文钱的盐。肯定也会有低于十文钱的盐,普通百姓可以购买便宜一些的盐,这笔支出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小。总之,新税制下,百姓们承担的税赋肯定要比过去轻,而且会轻很多。免去各种杂税,免去了免费劳役,按亩征两税,你想过百姓们会因此受惠多少吗?在河南河东河北许多地方。人多地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无地可授,不少的家庭一家六七口人,男丁也有三四个,可家里的田地依然还是他们父亲早年授下的一百亩地。地只有一百亩,可租庸调却是按丁计算,你知道,每丁的租庸调如果粗略合计一下折钱相当于每年三千钱,这本来是一百亩地的税赋。每亩相当于三十文钱左右。一亩地三十文钱,其实也不算多。在北方地区,基本上亩产都能达到一石到一石半甚至两石,而南方肥沃的土地。两三石甚至五六石每亩都有,因此每亩三十钱的税,在北方大致相当于一成的产出。而在南方,甚至还不到一成的产出。可如果一家四个男丁。只有一百亩地,却得交四份租庸调。那他们家这一百亩地就得交一万两千钱的税,平均每亩地得交一百二十文钱,如果一亩地产两石粮,折钱四百文,那就相当于至少三成的税了。何况,最若的还是免费服役,虽说每年只服役二十天,可二十天只是正役,路上的时间不算,还得自带干粮被褥,而实际上往往每年的服役时间都超期。百姓不怕租最怕役,碰到那种大工程,有时甚至得离家百里千里,遇上战事,征发民夫,更是没有期限不限距离。如今朝廷免役,免役钱也全计入了田亩中,如果朝廷再征发他们做工,那么不但得给他们工钱,还得管他们伙食住宿,来回路上的也得管,光这一点,就有多么大的改变。”
“臣知道陛下的两税法,确实让天下广普通百姓受惠良多。可这并不就是陛下可以拿食盐专卖,来征收重税的理由,臣坚决反对食盐专卖,征收重税。”
易风叹了口气,“先生,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自然也知道食盐专卖并非什么好政策,可国家得需要钱财供应军队,供养官吏,支持开支。朕也是权衡许久,考虑良多,实难有什么万全之策。朕自问,朕的新税制推行既难增收财税满足朝廷的开支,又能大大减轻百姓们的负担,这已经是难得的好办法了。虽有些瑕疵,可人无完人,朝廷税制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只要这个瑕疵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那么也还是能接受的。”
“就不能删掉食盐专卖这一条吗?”
“少了这一条,一年就少了一千万贯税收,这一千万相当于边衙和南衙成百上千个府、镇的军费支出,没有了这一千万,可就多出来一个大窟窿,我们又拿什么来补?”易风道,“眼下正是朝廷的关键之时,东面高句丽,北面突厥,都还未能征服他们,解决这两个心腹大患,眼下朝廷要维持这个局面,开支确实是有些大。但相信我,这也只是暂时的局面,朝廷大力支持商业,又与周边各国贸易,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能从商业这块收到更多的税收,到那时,朝廷有了更多的收入,甚至朝廷解决了外患,那时军费开支减少,自然就可以考虑停止食盐专卖这一块。”
“先生,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举朝上下,君臣百姓都应当一起出力,你能理解明白吗?”
李纲沉默片刻,最后向易风叩拜,“臣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回去后会署名通过陛下的诏书。但臣请陛下能够铭记今天的话,等将来有一天,能够废除食盐专卖征收重税。大隋的子民可以为了大隋团结一心,做出贡献牺牲,可不能被愚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未完待续……)
(感谢颓废逆天、历史逝去的真相的支持,谢谢!)
开元殿,易风对秘书监魏征道,“税制改革之事,政事堂怎么现在还没有商议出一个结论吗?”
魏征有些无奈的对皇帝道,“此事政事堂按制先交予内史省议论,然后交予门下省审议,可门下省纳言李相接连三次拒绝署名签字通过,封驳发回,如今事情卡在了门下省。n∈,”
易风感觉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隋开国之时定三省六部之制,此后尚书省渐权重,事无不总,易风即位之后,特别加以调整,加重了内史和门下二省的职责,使得三省重新恢复到内史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的这样一个局面。可是现在,门下省长官纳言李纲,借这道制度名正言顺的公然封驳他的诏令,还是连续三次。按照新朝的制度,皇帝虽是天子,可也并非完全的圣意独栽,凡是朝廷大事,都得先经过内史省议论,由五个内史省人写出议论,互相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然后呈报给内史侍郎和内史令修政策,最后送到门下省,给纳言和黄门侍郎审查,最后驳回或者修正后报给政事堂,政事堂由当值执政事笔的宰相与其余诸相审核议论后再呈报给天子。一层一层,逐级的议论审核批复。虽然三省之上增加了一个政事堂,可三省的职责却没变过。政事堂更多的作用是代天子理政,毕竟皇帝精力有限,朝廷千事万事不可能都集于一身亲自处理。因此三省报给政事堂批阅后再上呈给皇帝,呈报上去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处置意见。皇帝可以轻易的弄清楚事情,按心意给予同意与否的最终决定。皇帝对政事堂的批阅有最终的否决权。可皇帝的意见,却也不是立即就能当圣旨诏书的,一样得经过内史议论拟诏,门下审议,最终如果通过才能交给尚书省执行,颁行诏书,诏书上最后会有三省长官和政事堂宰相们的署名。只有这些署名同意通过,才算是具有真正效力的诏书,否则就只能算是皇帝的中旨。朝廷和官员们可以拒绝执行。
当初易风搞这套出来的时候,也是为了朝局长远的健康发展,谁成想如今却立即成了束缚自己手脚的障碍了。
“召纳言入宫。”易内命内侍传旨召李纲入宫。
和往常一样,李纲穿戴的一丝不苟,让最挑剔的监礼官也挑不出半点失礼之处来。
“到饭点了,先生先陪我吃午饭吧。”易风对这个老头有些无奈,前后当过太上皇和今上两位皇帝老师的李纲,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甚至被朝臣们称之有些刻板。
“陛下召臣前来。定然有要事相谈,还是先谈事吧。”
“今天的午膳可是很丰富的,红烧牛肉,炖野鸭子。还有一道烤蛇肉,另外还有宫中新酿的麦酒,用冰镇上。味道极其不错,错过可是要后悔的。”易风笑着道。
“还是先谈事吧。本周老臣轮值政事笔,都省还有许多事情等侯臣去处理呢。”
易风摇了摇头。这个李纲就是这样,连皇帝的面子也半分不给。
“是这样的,秘书监魏征告诉朕,先生连续三次在门下省拒绝了朕的税制改革诏书,这有些不太合适吧。之前朕也与先生等宰执们在这里通过气,讨论过关于税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税改十分急迫,都火烧眉头了,怎么诏书到了门下省却被驳回,还是三次?”
“老臣也知道国家财政艰难,如果不改革,朝廷根本无力供应数十万大军,更不可能支撑起军方的战事。可陛下的新税法,有些地方并不合情理,而既然陛下让老臣担任纳言之职,而门下省又深负审议封驳之责,那老臣就不能尸位素餐,明明看到了不合理的地方,却视而不见。如果陛下只是需要一个人署名而已,那么让谁来任此职都行。在陛下未将老臣调离之前,老臣就得尽职尽心。”
“新税制哪些地方不合理?”易风倒是不意外李纲这般不客气的如实回答。
李纲道,“陛下的税制改革计划老臣也仔细研读过,国家如今的租庸调税制的根本是均田制,有均田制才有租庸调,才有府兵。陛下眼光如炬,早已经看到,随着天下安定,人口增多,用不了多少年天下必然无地可再均,到时朝廷的租庸调税制和府兵制也会成为无根之本,难以长久。现在提出改革,这是好事。对于将租庸调改为两税法,臣也并无意见,新的两税法,朝廷一年能征收近三千万贯税赋,是原来的三倍,这些多出来的税收多是那些贵族豪强地主官员们手中的田地,加上先前清理出来的大量隐田,国家财赋一下子翻了三翻,这是极大的好事,臣举双手赞同。对于工商税,老臣不太清楚,但既然陛下曾在怀荒试行效果可观,那或许可行。可是,臣对陛下的朝廷专卖专营难以认同,尤其是这个食盐专卖,将如今本并不官方征税的食盐纳入朝廷专营专卖,而且一年还要征盐税千万贯之多,从此百姓买一斤盐可能得花十文钱甚至更多,一家人一年买盐的钱相当于几十亩地的两税田租,这岂不是苛政暴政?难道陛下要让天下百姓,连盐都吃不起吗?”
“帐不是这样算的,新税制,你也看到了,百姓的负担将会减轻许多,而且还不用再服役,而朝廷征收这个盐税,其实是对税收的一个补充。你若仔细算一下,就知道百姓最终还是比过去减轻了负担的。盐虽是必需品,可消耗并不多,一人一年十斤足够,十文一斤也只百文钱。而百姓每年若是为朝廷做几天工,拿到的工钱就肯定不止百文钱了。况且,十文钱一斤的盐只是一个计算数字。实际上,盐价也并不是固定的。会有不同品质等级的盐,既会有高于十文钱的盐。肯定也会有低于十文钱的盐,普通百姓可以购买便宜一些的盐,这笔支出自然也会相应的减小。总之,新税制下,百姓们承担的税赋肯定要比过去轻,而且会轻很多。免去各种杂税,免去了免费劳役,按亩征两税,你想过百姓们会因此受惠多少吗?在河南河东河北许多地方。人多地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无地可授,不少的家庭一家六七口人,男丁也有三四个,可家里的田地依然还是他们父亲早年授下的一百亩地。地只有一百亩,可租庸调却是按丁计算,你知道,每丁的租庸调如果粗略合计一下折钱相当于每年三千钱,这本来是一百亩地的税赋。每亩相当于三十文钱左右。一亩地三十文钱,其实也不算多。在北方地区,基本上亩产都能达到一石到一石半甚至两石,而南方肥沃的土地。两三石甚至五六石每亩都有,因此每亩三十钱的税,在北方大致相当于一成的产出。而在南方,甚至还不到一成的产出。可如果一家四个男丁。只有一百亩地,却得交四份租庸调。那他们家这一百亩地就得交一万两千钱的税,平均每亩地得交一百二十文钱,如果一亩地产两石粮,折钱四百文,那就相当于至少三成的税了。何况,最若的还是免费服役,虽说每年只服役二十天,可二十天只是正役,路上的时间不算,还得自带干粮被褥,而实际上往往每年的服役时间都超期。百姓不怕租最怕役,碰到那种大工程,有时甚至得离家百里千里,遇上战事,征发民夫,更是没有期限不限距离。如今朝廷免役,免役钱也全计入了田亩中,如果朝廷再征发他们做工,那么不但得给他们工钱,还得管他们伙食住宿,来回路上的也得管,光这一点,就有多么大的改变。”
“臣知道陛下的两税法,确实让天下广普通百姓受惠良多。可这并不就是陛下可以拿食盐专卖,来征收重税的理由,臣坚决反对食盐专卖,征收重税。”
易风叹了口气,“先生,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自然也知道食盐专卖并非什么好政策,可国家得需要钱财供应军队,供养官吏,支持开支。朕也是权衡许久,考虑良多,实难有什么万全之策。朕自问,朕的新税制推行既难增收财税满足朝廷的开支,又能大大减轻百姓们的负担,这已经是难得的好办法了。虽有些瑕疵,可人无完人,朝廷税制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只要这个瑕疵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那么也还是能接受的。”
“就不能删掉食盐专卖这一条吗?”
“少了这一条,一年就少了一千万贯税收,这一千万相当于边衙和南衙成百上千个府、镇的军费支出,没有了这一千万,可就多出来一个大窟窿,我们又拿什么来补?”易风道,“眼下正是朝廷的关键之时,东面高句丽,北面突厥,都还未能征服他们,解决这两个心腹大患,眼下朝廷要维持这个局面,开支确实是有些大。但相信我,这也只是暂时的局面,朝廷大力支持商业,又与周边各国贸易,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能从商业这块收到更多的税收,到那时,朝廷有了更多的收入,甚至朝廷解决了外患,那时军费开支减少,自然就可以考虑停止食盐专卖这一块。”
“先生,为了大隋的长治久安,举朝上下,君臣百姓都应当一起出力,你能理解明白吗?”
李纲沉默片刻,最后向易风叩拜,“臣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回去后会署名通过陛下的诏书。但臣请陛下能够铭记今天的话,等将来有一天,能够废除食盐专卖征收重税。大隋的子民可以为了大隋团结一心,做出贡献牺牲,可不能被愚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未完待续……)